新型城镇化走出“德州模式”
本报记者李榕
2014年07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2月份袁桥社区60余栋居民楼完工交付入住。(资料片)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已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378个,30万农户搬入新社区,40万农民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大市德州本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发展理念,开展农村社区和配套产业园区同步建设,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就地城镇化的“德州模式”。
30余万农民变身城里人
  7月24日下午,齐河县49岁的王凌金正和老乡邻们在社区的活动广场聊天。他和妻子居住的洪州社区与城市现代化住宅无异。而在搬进新楼房之前,这样的居住环境是王凌金想都不敢想的。“村子基础设施差,原来的居住环境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王凌金原来住在齐河县刘桥镇邢庄村的一处平房,2011年8月之后,他和妻子、女儿一起搬进了现在居住的面积达180平方米的二层连体住宅。住上楼房后,王凌金的新邻居仍是附近村庄的老乡邻。“居住干净、用水方便、冬天有暖气……”王凌金掰着手指细数变身“城里人”的好处。
  “齐河县刘桥镇洪州社区是由7个村、5000人合并而成,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政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商业步行街、惠农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庄稼医院、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农机大院、污水处理场等设施一应俱全。”齐河县刘桥镇党委委员张猛说,为方便居民生活,社区还配套建设了高标准的警务室、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为解决部分特困群众和孤寡老人实际困难,规划建设了老年公寓和老年房。“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舒适与便利,日渐成熟的社区服务功能构成农村社区最大的向心力。咱现在跟城里人没啥区别。”张猛说。
  据了解,2008年起,德州市从推进村庄合并入手,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把全市813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社区。2010年下半年,又启动农村居住社区建设,规划了1184个农村社区并建社区,后来根据全市现代城镇体系建设的要求,将农村新型社区布局点调整为641个。考虑到农民搬入新型农村社区后的生产问题,又全面启动了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农村产业园区与新型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德州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路子。
  目前,在德州,像王凌金一样住进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社区的农民有30余万户;近40万农民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实现“一块地上两份收入”。2009至2013年,德州地区总产值连续5年保持12%左右的高速增长;财政总收入同比稳步大幅增长,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在2013年突破5位数,达到10876元,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同质生活。
家门口就业“候鸟”回归
  以往,每年春节过后就要去青岛打工的平原县王庙镇王庙村村民高娜娜,自平原县王庙镇实施两区同建后,开始决定不再外出了。高娜娜所在的村庄并入社区,统一盖起了楼房。在社区附近的产业园里,有十几家企业入驻。高娜娜一家从低矮的平房搬进110平方米的楼房,她本人也在恒丰纺织公司的细纱车间干上了挡车工,每天8小时工作制,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小日子风生水起。
  “居住”在农村社区,“立业”有工业园。“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和在外地差不多,但吃住成本低了,还能天天见到孩子,不耽误照顾家里。”29岁的高娜娜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德州市规划在社区周围的产业园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基本能吸纳附近社区剩余劳动力,工人以留守的中年妇女为主,年龄在40至50岁左右,她们基本上实现从农民向工人的转变,生活和生产方式已经职业化,每天8小时工作制,人均月非农收入增加近2000元。”德州市农工办相关负责人说,德州园区企业在充分考虑当地人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围绕社区经济特色和地域特点布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成为加工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重点解决附近社区村民就业问题,并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改进了内部管理模式、调整培训方式,最终使社区与产业园区关系更加紧密。“比如,平原县前曹镇前曹社区、坊子乡大蔡社区等都设有一定数量专门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公寓。”
  据统计,德州市在两区同建中同步配套建设农村产业园区876个,其中,初具规模的405个,包括工业加工类109个,商贸服务类72个,高效农业类180个,其他44个,近40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有了保障。
土地资源在流动中增值
  张泽星是原平原县龙门街道原张家仓村村民,一家四口人仅靠每年5000元的农业收入支撑。生活在大城市,这样的梦想对39岁的张泽星而言,曾经似乎还有点遥远。近日,在龙门街道军仓社区见到他时,他的容貌举止没有改变农民本色——将自家的10亩土地流转出去后,他在家门口附近龙门工业园内的启平服装厂上班,成了一名现代农村的产业工人。
  近日,在记者探访军仓社区时,这里大部分的农户正在忙着售卖自家小麦。平原县龙门街道军仓社区党委委员王东告诉记者,今年也许是社区居民最后一次为自家的小麦忙活了。军仓社区是一个纯农村社区,由张家仓村、刘家仓村、郑家仓村、军屯村合并而成。近两年来,原张家仓、刘家仓、郑家仓3个村庄约460余户农民由平房逐渐迁入新建的楼房居住,生活也随之改变。
  “军仓社区共有1200余户农民,约200多人在外地打工,七成以上是纯农民,过去仅依靠种地获取收入。”王东说,实施两区同建后,社区组织老百姓进行土地流转,重点发展发展蔬菜、苗木等产业。到目前,共流转整理土地1000多亩。将分散土地集中起来后,吸引了2家企业承包土地经营蔬菜苗木,社区内约有300多位50岁以上的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知不觉中,他们在德州的“城市梦”中扮演了助力者的角色。
  张泽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年每亩地收入1500元左右,人均一年收入3000元左右。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在工业园区当工人之后,收入超过过去的五倍:一方面,每年每亩地能收入1000元的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当服装厂工人,每月新增2000元左右工资,一年下来总收入增加2万多元。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不能是发展的利益牺牲者,而要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最大收益者。
  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378个,同步配套建设农村产业园区876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55个,规模以上工业园区202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850元,来自园区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5%以上。下一步,德州市将进一步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重点加快特色种植养殖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涉农物流园区建设,突出发展粮食、蔬菜、苗木花卉、乡村旅游等十大振兴产业,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力争每县建成3至5处大型现代农业综合园。每个乡镇建成2处5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园区,重点打造100个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示范产业园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