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片片竹叶舞清姿
文/片本报记者郭延冉
2014年07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竹子因其气节和品格备受历代文人喜爱,今人也不例外。从小就热爱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周兴,因一句“及凌云处也虚心”热衷于画竹。知天命之年,他以竹叶的形态为笔画,以行草为基础,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竹叶体”书法,为莱芜的书法界吹来一股雅趣清新之风。
11本笔记成就文艺青年
  “要不是看到这张报纸,同事们都不知道我还会写字作画呢。”见到周兴时,他拿出一张刊登了他的书画作品的报纸说。周兴大学时学的是农学,毕业后一直坚持在工作之余默默地临摹、练习书画,也难怪他的同事们会惊讶于他出手不凡的书画作品。
  “其实我从小就热爱艺术,学生时代喜欢看书记笔记,就是那时候接触到了书法和绘画的一些基本知识。虽然学的是农学,那时也算得上是文艺青年了。”周兴风趣地说着,并从书柜里翻出了一摞表皮泛黄了的胶皮笔记本,整整11本。随手翻开,每本笔记上都写着“知识文库”的字样,每一本都是一个小专题,有的记录科技知识,有的是文学艺术,除了工整的钢笔摘写,也有一些剪报。“我年轻时就很好学,尤其喜欢涉猎各领域的知识,进入大学后,看到图书馆里那么多藏书,我觉得太幸福了,一有空就借书来看,并随手记下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命名为‘知识文库’。”周兴翻开其中一本记录艺术内容的笔记,纸页上还有他当年随手描画的古代人物画像和花草树木。周兴说,他尤其喜欢郑板桥画的竹子,更喜欢古代文人描写竹子的诗词。“读到‘及凌云处也虚心’和‘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时,深深地喜欢上了竹子这种别具性格的植物。从那以后就特别留意大家们笔下的竹子,闲暇时自己也学着画几笔。”

灵感乍现创出竹叶体
  出于年轻时对于艺术的热爱,工作后的周兴尽管业务很忙,但业余总喜欢提笔写写画画,郑板桥的竹子,书圣王羲之的行书、草书,都是他临摹学习的最佳范本;外出旅游时,名胜古迹内的各种碑文也成了最吸引他的“景色”,看到好的书法作品,他常常研究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
  周兴说,工作之余,哪怕手中没有毛笔,他也喜欢随手写几笔行草,或者用手指在桌上比划比划;条件具备时,偶尔也会画画竹子。2013年的一天晚上,睡不着的周兴用手指在被子上比划写字时,一个灵感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了——将喜爱的凌厉飘逸的竹叶作为笔画,创造出一种别具风格的字体,就叫它竹叶体!有了这个想法,周兴兴奋地久久不能入睡。“考虑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打开电脑输入‘竹叶体’,结果发现早就有人发明出来了,顿时有点失望。”但当周兴浏览完网上其他书法家创造的“竹叶体”后,又拾回了创作竹叶体的信心。“网上的竹叶体有好多种,但我发现他们的书写风格跟我在脑海中创造出的并不相同,我完全可以创作属于我的、带有我个人特色的竹叶体。”周兴说。
写带有自己风格的“竹叶”
  来到周兴家里,他抱出一摞近期的书法、绘画作品。一一打开欣赏,发现周兴创作的竹叶体书法作品清新秀逸,别有清雅之韵;细细品赏,发现笔墨间不乏洒脱刚毅之气,每一笔都如凌厉飘逸的竹叶,摇曳生姿。整幅作品盈溢出的清雅意境让人心驰神往。
  从去年创造出这种风格的竹叶体后,周兴越发尝到了原创的乐趣,工作再忙,也会抽出一早一晚的时间研磨练习,从而让竹叶体更加成熟完善,因而近来收获颇丰。“有时候家人都出去游玩,家里很清净,在餐桌上把宣纸一铺,我一口气能写10几幅。有时节假日与朋友小聚,微醺中挥毫,也能得到不少佳作。”周兴笑着告诉记者,他又拿出几幅新作的墨竹图与记者分享创作感悟。
  “书画同源,相辅相成。在创作竹叶体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注重画竹了,从画竹技法中完善书法创作。”记者看到,周兴创作的几十幅竹图中很多还配上了小诗,如“不觉云深竹林密,猛觉竹杆碰鼻脸”、“及有凌云志,莫道苦行僧”,是他不同时间不同心境的真实写照。
  “我手写我心,无论是我笔下的竹叶体书法还是竹图,都是带有个人特色的。此前莱芜并没有这种书法形式,山东也不多见,希望共同兴趣的书法爱好者给予指导并一起探讨、进步。”周兴希望他创造的竹叶体能在书法界创造出影响力。

  周兴竹叶体书法作品
  配诗墨竹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