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村落—文祖村
2014年09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保留完好的文祖唐朝建筑“大仕阁”
  文祖凖提庵
  清代门庭和店铺
     孙廷华         

  位于章丘市南十公里处的文祖村历史文化悠久,该村西南十公里处挖掘一溶洞时发现了成堆的鬣狗化石骨和厚厚的草木灰,专家推断这是猿人生活留下的遗迹。在文祖村西一公里下挖半米就会发现大量黑陶等遗留物,在整大寨田时曾挖出过先人用过的石斧等石器,还有刀枪剑戟,这说明远古时期这里是战略要地。
  舜在文祖活动的传说颇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文祖即尧的太祖,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前受命登位。”记载中的文祖庙便是“尧文德之祖庙”。《山东通史·通志》载:“丙辰七十又三载,舜受终于文祖。”尧舜的重要记载,足以说明当时的文祖村是个相当大的原始村落,又是要冲。东晋时期,刘宋在今文祖乔置平原郡、广宗县。章丘县志载:“广宗县在县东南五十里,刘宋侨县,今为文祖镇”。于是,古广宗也成了文祖的旧称。该遗址在今文祖东村正南一公里处的小青山。唐朝时期,文祖已发展成北有玄帝阁(北阁),南有大仕阁(南阁)的城池,两阁门皆为錾子加工的精细青石所砌,拱券为大青砖。其经济到了繁华时期。
  元末明初,因战乱瘟疫横行,文祖村只剩下了苟、毛、万、门四户人家。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王、孙等姓氏从河北枣强迁来,以后迁移来的人,对坍塌的“尧文德之祖庙”进行了重修,并以庙名简化而得“文祖”村名。至今已经六百多年。
  明朝后期,文祖村落内有三官庙、观音庙、关帝庙、石大夫庙、泰山奶奶庙、龙王庙、凖提庵七座古刹,最宏伟的是位于现文祖东村坐北朝南的三司庙。沿三层台阶而至三间门庭门口,两侧各有旗杆座,并列古槐数株。殿门里东西各有小鬼殿,两匹红黄各异的似马非马的吉祥兽分立东西,号称“嘚’。通过影壁角门进入东西廊坊,西殿雕十殿阎君及牛头马面,东殿塑地藏老母等君像。擘画是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鬼推磨等惩罚大逆不道及作恶多端之徒的酷刑。通过七级台阶进入三间奶奶楼,内塑斑疹奶奶、送子娘娘等神像。从该楼角门进入三间正北大殿,正坐关羽,背后为猛虎下山壁画,包公和海瑞分居左右,背后是喷水的张口兽。大殿壁画上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战船等形象逼真的画像……现在,唐代大仕阁、石狮和清代“凖提庵”保留依旧完好。
  文祖北阁碑文载:“文祖庄东南栗桑园有‘三司庙’一座……”由此可见,当时种桑养蚕已成为普遍景象。三司庙会为正月十六,方圆百里百姓都来赶会,直到民国时期仍香火旺盛。
  清代咸丰年间,文祖享有“排人忧、解人难、济人危”之美称的大宾监生李世墉号召众人募资捐款,修起了周长六华里的围墙,并在阁门外建起北有“长之门”,南有“通鲁门”,两门拱券顶上刻有“文祖镇”三个大字。从长之门到通鲁门直通八百米,号称章丘南部“第一街”,街内门头林立,有药店、布店、酒馆、杂货铺、粥棚、茶馆、当铺等,侧巷道内还有染坊、酒作坊、粉皮作坊、铁匠炉、木工房、白铁匠等。此时期的文祖还有向华门、望晓门、和平门等九个出入的阁门,还修建了一处戏台和多处湾池、官井,凡是外村外排水的巷道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这些公益设施的修建,有力提高了民生水平,使其安居乐业。为了防侵、防盗,各巷道都建立自卫团体,轮流在阁门和哨门及围墙上站岗。特别是寓头顶的杨家和王家巷的王家外出学艺,成为武术之巷,直到现在元宵节大扮玩时,人们还能舞剑弄刀,大显身手。
  文祖村落历史上虽没出现过高官显贵人物,但文人墨客、行侠仗义之人多多:清代光绪年间贡生彭讳绎长年开馆授业,被方圆百里誉为“秀才之母”;还出了孙茂堂、周朝英、李振儒三个武庠生,并参加了义和团抗击倭寇留英明。乾隆年间,韩氏出了增生韩本中和胞四弟韩本炎,其侄子韩秉健、韩秉钺都是邑庠生,留下了“一门四秀才”之佳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