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收藏从清朝至今千张地契
孙四成希望建个地契博物馆
2015年01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凌文秀                                  
  封建王朝,地主曾是“土豪”的代名词,而证明地主身份的是一张张地契;而从古至今,房产一直是不动产的主要项目,一张张房契、房产证,记录的是一个家庭多年的物质追求。  孙四成九年来收藏了千余份契约,跨越年限有清代、中华民国等时期,其中土地契约约千张,涉地近万亩、房产近千间,反映了各时期社会的土地价格、税收制度、家族历史和民风民俗。 

  契约记录
鲜活市井故事

  “这是分家单,讲的是一家兄弟好几个,闹了矛盾,家产怎么分割立的文书……”“这张保单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村里有人在外偷盗被抓,村主任去赎人签的保单,内容很生动。”在展厅内,清朝地契、解放区地契、临清地契、新中国地契等,分了好几个专区展出,这是孙四成九年来收藏所得,每一份收藏品的内容、意义甚至收藏背后的故事,他都能讲得绘声绘色。 
  孙四成收藏的千余份契约中,有七成左右是地契、房契,但也有很多保单等,背后能看到很多鲜活的市井故事。比如有一张“过继单”,记录的就是民间传统,一户人家没有儿子,而从兄弟家中过继一个到自己名下,“当时过继也是要写契约的。” 
  “其实这些契约并不贵,也就百十元、几百元左右。最初开始收藏时,一件地契只有几十元钱。”作为一名农民,孙四成的经济能力有限,但收藏地契的成本,比收藏古玩低得多。“收藏这近千份地契,大概花了我五万多。” 
  “最早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契约。现在已经很难得了。”孙四成说,最近有些人希望从他手中买契约,有的一份出价到3000元左右,但他没答应,他也从没卖过一件地契藏品。“我收藏地契并非是为了增值换钱,而是希望有一天,这些老地契能存放在公共场所为世人所知。”如今,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他也又有了更大的目标,他希望能建一所契约博物馆,把他的收藏品展示给世人。 
装裱店老板
爱上收藏契约

  孙四成是临清评选出的“临清运河文化名家”之一,他原是临清近郊的一位农民,平时以装裱字画为生。他爱好收藏,涉猎广泛,迷上土地契约和土地证收藏实属偶然。  
  2005年夏天,孙四成的一位藏友托他在聊城的古玩市场购买一些值得收藏的婚书。未曾想却发现了几张晋冀鲁豫边区的地契,这让平时就喜欢收藏的他眼前一亮。 
  孙四成表示,契约作为旧时一种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民间文书,地契、房契、分单甚至是合约、婚书等,记载的已不仅仅是签约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还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旧时的文书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格式。例如旧时的地契,其通常格式为:左边是民间签订的“草书”(也叫“白契”),右边是带有印章的官府文书(也叫“红契”)。无论是房契、地契,还是分单,均真实记录着历史上某一天、某一户居民家中发生的故事。有时大量的地契、房契会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某一个时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其社会境况。
  在他收藏的土地契约中,年代最早的是清康熙年间的一份地契,不仅盖有当时的官印,还写有当时的土地政策,却唯独缺少契尾。孙四成表示,官地契一般都带有契尾,契尾相当于缴税的凭证,无契尾则说明,这部分税费没上缴国库,被地方官吏据为己有。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地方政府的腐败。
契约相连构成
中国土改历史档案

  令孙四成最得意的一份契约是中国共产党在历次土改中颁发的土地证(地契),前后相连,构成了一份完整的中国土改历史档案。  
  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废老契立新契,以新契换旧契,后来才开始发放土地房产证。 
  1947年,山东省潍北县十五区驸马营村的一份土地契约显示:“立契约人王久桂因自己家地广人稀不能耕种,情愿献于农民办事处,经农民大会议决分于农民庄兆富良地一段耕种,自此以后与原主无干,恐后无凭,立契约为证。”难能可贵的是,孙四成还收藏到了1951年县政府颁发给庄兆富的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 
  孙四成收藏的一份1949年发放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清楚记录了当时聊城的状况。证上不仅有当时政府印章,还加盖了县长王鲁光的印章。 
  时光飞逝,1955年9月,山东省聊城县人民政府所制的土地房屋印契纸上已开始加盖聊城县人民政府印,并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 
  孙四成表示,土地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当前遗存于世的各个革命时期的土地证、房产证不仅是再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革命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