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烦恼的时候,你就去看山、看海、看天地,因为大的物景会起到观心、洗心、静心的作用,大的物景和心灵的底色相近,大的物景是烦恼郁闷的稀释剂。此言应用于现实,说得对极了。 几年前在泰山脚下听一位养生学家谈养生,他说了句至今让我难忘的话:“你们都住在泰山之阳,得天地之灵气,得泰山之滋养,若熟视无睹,若不好好借助修身养性,那真是愧对天地,愧对泰山。” 家住泰山之阳,从此有了发自心底的珍惜。能开门见山、抬腿上山,这是真正的得天独厚了。早晨,把窗户轻轻打开,一阵阵富含氧气的山风吹来,轻抚着你的脸颊,仿佛吹走了心中的积尘。若到了峰顶或松间的任一处驻足,放眼四望并听一听天籁般的声音,还有什么烦恼不能卸下呢?还有什么样的场景比这更有诗意呢? 那天,抓了本书到山上去读,关掉手机,在山石上、松林间,实实在在地收获了一整天的宁静和惬意。山风轻轻地抚弄着树的枝叶,阳光透过树冠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泻下来,白云在头顶,慢慢地缱绻变幻,让人顿时觉得,天地间再也没有比这一片地方更适合寄放灵魂了。世间的一切熙攘喧嚣,都在一片啁啾的鸟鸣声中湮没无闻。 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漫步泰山极顶,也不止一次适逢细雨刚过、天高气爽的日子在松下驻足,仰望云天,朵朵白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阳光的映照下,云峰之上闪烁着奇异的光辉。那五颜六色的云朵,巧夺天工,奇异莫测,如果云海在此时出现,满天的霞光则全部映照在云海中,那壮丽的景色、生动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感受深刻的还有那次雪后登泰山。天街上,一改往日的繁华,一个游人也没有,所有的喧闹都被厚厚的雪覆盖了。远远望去,当晨曦给雪原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边的时候,积雪下的房舍里竟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又似有淡淡的饭菜香味飘来,俨若一幅隽永的宋代水墨画,每处着墨都透着朦朦胧胧的宁静。那时那刻,我觉得宁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感受,拥有了眼前的宁静,就拥有了精神的富足,拥有了内心的宁静,就拥有了现世的一切。 原来,心是可以被物化的。临水可照人,借景可观心,眼里看到的,会成为心底感知的。视野大,心可以被物化得大。是被物化为高山,还是被物化为小小的方寸之地,这取决于人的想象力。 将心物化为高山,相对山的高大巍峨,有什么样的烦恼不能被忽略?怪不得,孔老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圣人之乐也要借助外物的。 多大的容器盛多大的物。心量是可以借助外物无限放大的,这恰是家住泰山之阳的大幸福,无需舟车劳顿,只要一抬眼、一踱步,就可邂逅一份纯净的大美。当然,人选择住地也并不是件轻易的事,说泰山之阳好,毕竟有所偏颇,毕竟不是人人可以来居住的。其实,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身子所处的位置,而是心所朝的方向。 毕竟,我们应该明白“境由心造”的道理。一切要靠我们的内心去感受。现实总体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们内心的朝向,不一样的内心朝向就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哲学家康德一辈子未踏出他生活的小镇柯尼斯堡,直到去世为止。他每天与熟悉的飞鸟对话,与宅边的花草攀谈,在林间小路上思考,他觉得,内心丰厚充实的人在哪儿都精彩,在哪儿都不会烦恼、孤独。是的,没有一颗活出精彩的心,没有发现身边美的能力,即便跑到仙境里也没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