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画探索之路 农民画之“前世今生”
中国农民画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1958年全国展开“大跃进”时,促成了农民画的勃兴,出现了江苏邳县、河北束鹿等“家家诗歌户户画”的壁画县。这些作品以群众文艺为导向,是紧随大跃进诗歌发展起来的。当时,农民画为配合政治运动与生产任务,多出现于农村的墙壁、黑板报和宣传栏中,内容上吸收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也借鉴了年画、剪纸、皮影甚至刺绣、民间陶瓷等绘画形式。限于原有的文化基础,作品虽在艺术表现上比较粗糙幼稚,但充分表现出农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出现了农民画创作的高潮。由于各地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的差异,也由于对农民画进行辅导人员自身专业特长、教学观念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有的地区还建立了自己的农民画院。1988年,文化部为49个画乡命名,这些画乡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这些画乡的作品更鲜明地显示着新时期农民画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走向。这时,农民画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既保留了原生、原创地域文化特征,又开创了大众化、时代性的民族文化新风,逐渐走向成熟。
“田间地头”式 创作的地域特色
农民画艺术风格的质朴,不仅表现在作品形式与风格上,也表现在精神与情感上。许多农民画家保持着“白天劳动、晚上作画,农忙劳动、农闲作画”的习惯,因此,他们喜爱描绘家乡的田园风光、家养动物、劳作习惯,展示出朴素、粗犷、刚健的艺术品质和精神风貌,并反映出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特征。 以陕西户县、安塞为代表的西北农民画,由于古老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厚重,因此当地的农民画作品造型朴拙、生活气息浓郁,带有了黄土高坡韵味;河南舞阳农民画有着质朴纯真的审美意蕴,充分体现出中原文化特点;而东北的东丰、鸡西农民画,则深受长白山、黑龙江地域的影响,作品质朴率真,夸张浪漫,充满东北风情。 在南方地区,上海金山、浙江嘉兴、秀州,以及福建松溪、江苏邳州等地处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独具韵味民俗风情,农民画作品多反映富庶的鱼米之乡,黑白相间的民舍,青砖石板铺就的老街;沿海风情则以浙江舟山、天津杨柳青、山东日照、福建的龙海、晋江等地农民画为代表,表现海边风光、渔乡风情,作品充满张力、激情、梦幻、粗拙的大海气魄。 由于创作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农民画“接地气”的特征十分明显。而这种生活气息浓郁、构图用色大胆的作品,也为更多职业画家所重视,并从中汲取养分,体现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审美标准。可以说,生活体验与乡土气息是农民画创作、继承发展的命脉。
农民画乡土 味儿还剩几分?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民画的市场化之路十分火热,精神生存却一次次受到冲击。城市化浪潮中,原生态的农村环境、农村生活场景在慢慢淡化,农耕、捕鱼、养蚕、建房、喜庆、婚嫁等题材逐渐失去活力,这些变化,给农民画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从创作上看,中国农民画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克服普遍出现的僵化模式。在文化产业化时代,人们对装饰艺术品的渴求,令开发商在农民画上看到了生机。批量生产的农民画投入市场,不仅使创作者以画致富,也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与此同时的是,许多农民画家只注重摹仿别人的作品,而不去创造。他们将工艺装饰语言借鉴到绘画中来,虽使绘画形式产生新颖感,也极易陷入工艺的规范而难以自拔。而原始灵感、素材的消失,更让农民画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加重僵化。 与此同时,许多青年力量投入到城市之中,农民画家大量流失。据不完全统计,之前全国150多个农民画乡,如今仅剩少部分仍在坚守,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陪衬存在。因为缺乏专业训练,创作能力相对较弱,农民画发展遭遇仿冒多、同质化、价格低、原创难等问题。在经济大潮来袭和创作母体逐渐淡薄、消失的情况下,农民画是否有实质性发展,而非只是表面辉煌,都成为未知之数。
在产业化潮流中探索
据统计,不少农民画乡中,用于纪念品和政府礼品赠送的数量占销售大多比重,大部分农民画创作依然在经受市场的检验,发展处境十分尴尬:产业化发展抑制农民画家的创造力,使作品雷同、程式化乃至粗制滥造;农民画创作没有经纪人和行业规范,也尚没有任何私人系统、大规模地收藏农民画,农民画商品化、艺术化的矛盾十分突出。 产业化的大潮仍是不可逆转的,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在逐渐规范的产业化模式下,农业与农村变迁同时,农民画家要保持一双慧眼,保持纯度与活力,更多从民间、从土地、从乡间民俗中自觉得到养分,并吸纳民族绘画的特点重新创造。而画家村所在的当地政府基于经济增长需要和文化保护意识,也以开发农民画的衍生品上入手,将农民画运用到实用品中,避免画的单纯复制卖售,并以此养活创作。如今,一些地方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许多画家村已开始试水,如制作抱枕、丝巾、礼品盒等产品;陕西户县则把农民画与旅游结合,打造“农民画一日旅游风情”,为当地农民画作了宣传。 而2008年金山中国农民画村的建成,令人们看到了农民画逐步走入产业化的另一种尝试。金山农民画村引进了东丰、户县、杨柳青等地的绘画高手,升格为“中国农民画村”。在这里,不同地域农民画家可以相互切磋技艺,游客们可选购到农民原创性、高质量的作品,还可以领略到皮影、剪纸、刺绣等多种民间艺术品。画院功能也由管理转化为培训新人、树立品牌、扩大交流、开发衍生产品、规范市场等,为培养农民画创作后续力量做好准备。 当下各种发展思路多是维持农民画生存的探索。这条路究竟要怎样走,如何使农民画回归本真,仍是人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创作还是市场,农民画的发展都需借助更多的政府、社会力量,在当下重视文化发展的环境中,农民画应获得更多关注与支持。 (东野升珍) ▲钟永廉 老柿子树 中国农民画灵感多来自于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体验,反映了农民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现在,农民画已有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创作队伍,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从服务于政治到逐步与市场结合,再到乡村文化的流失,农民画创作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其何去何从,避免沦落至只具有装饰或史料意义,美术界依然未有明确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