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碣石山镇有一位农民书法家李春元,在素纸上挥毫泼墨30余载。在他陷入人生低谷时,书法陪他渡过最艰难的岁月,当他为生计而奔波忙碌时,书法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对他来说,书法已成为他抒发心灵和情感的载体。 为书法痴狂的庄稼汉 李春元今年48岁,是无棣县碣石山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建了两个鸡棚,还种着十来亩地,所以,白天的生活他基本上是在田里、鸡棚度过的。尽管为生计而奔波,但丝毫没有减弱他对书法的热爱,平时只要得空,他一准铺上纸,书写他内心的情感,不管是在鸡棚还是在家里。 李春元是在16岁开始喜欢上书法的,从那一天起,便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不管白天有多劳累,每天晚上他都会练上三四个小时,只要拿起笔,时间和疲惫就会被他抛在身后。不仅不累,他对此反而感到非常享受,他觉得没有比这个更让他心情愉悦的事情了。 2007年,由于市场行情不好,李春元的鸡棚一下子赔掉十几万,一家人好几年的辛苦付之东流。这让全家人陷入长时间的消沉中,而此时,李春元却仍然没有忘记练习书法。正是书法陪他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间,让他们一家重新振作,走出困境。 出自心灵,抒发情感 书法已成为李春元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透过笔尖,他可以把自己的心灵和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线条的轻重缓急,字体的错落大小都是发自自然,出自心灵。有些书法家身怀基本功,却走进死胡同,在李春元看来,这是因为师古而泥,没有加入自己情感在书法里。 只有师古不泥,积极探索,书法才能有精气神。渐修顿悟,他总结30多年的书法生涯,习临书法必须从古人入手,但临摹得再像,只不过是貌似形似,书法的情感、意境不似。在结构布局得法的基础上必须体现自己的风格,才能法书自然,不被束缚。把自己的心灵的律动通过笔端挥洒于心像画境,从而体现出视觉与艺术之美。 渴望跳出固有圈子 李春元同时又认为视觉效果是多方面的。用墨的浓淡、干湿,虚实的变化、灵动,章法的布局、安排,左右上下的顾让、错落,用律动的点线,像跳跃的音符疾缓有度,真正做到书中有画,所以,书法就是书写心中的画,就是在取法古人神韵的基础上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视觉审美的追求。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李春元从去年开始有意识地寻师访友,他要跳出固有的圈子,他渴望从名家那里得到更多的指点,与广大书法家交流学习的体会。 名师的指点迷津让李春元感觉到差距。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草书正相反,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性情。书法名家的指点让他的小楷水平有了提升。现在每天临摹古贴已成为他的必修课。 但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踏着古人的脚步学会走路的同时,必须另辟蹊径,历代大师被称为一座座风格不同的丰碑不是师古而泥复制出来的,而是师古不泥探索出来的。 书法世界让李春元为之痴狂,在他眼里,楷书犹如宁静的湖水,灵动而秀美。行书如同长江大河,时而宁静,时而波涛汹涌。隶书就像山间的小溪,水流潺潺融汇一体。篆书妙同涌泉,灵秀韵美,妙不可言。他自喻为天空中飘荡的水滴,渴望与江河湖泊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