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砖埠医院
2014年04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卢中华
  我于1967年在临沂卫校毕业后,分配到沂南县砖埠公社医院工作。自此,我在这个乡镇医院度过了9个春秋。
  砖埠医院坐落在岭顶之上,四周是一片农田,西侧是一条小溪。在这里,春天到处是绿油油的麦苗;夏天可以看到一块块苞米方阵,碧绿的叶子和绿中微红的苞米须丝在风中抖动;而在秋收季节,随时可见刨地瓜和花生的村民。砖埠虽是个小地方,但也人杰地灵。这里曾是古代的阳都故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故里,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就砖埠医院来说,是沂南县分院,在周围也颇有名气。医院里有个苏老先生,他的中医医术远近闻名。还有个孙兰修女外科医生,年轻时曾跟随德国修女学医,人称“洋姑娘”。抗日战争时期,她曾冒着枪林弹雨到前沿阵地抢救八路军伤员,经她救治的八路军伤员达120多人。孙兰修医生终生未嫁,但医术高明,擅治疮疡肿疖,求她治病的人络绎不绝,被誉为“沂蒙山区的林巧稚”。后来,院里还分来几位大学生,可谓人才济济。
  我分配到砖埠医院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医院分工不细,工作不够固定。我学的是护理专业,根据医院需要我干过司药、收款及小手术室、注射室的工作。同我一起分到医院的有7个学生,来自青岛、济南、莱阳、临沂等医校。那时,我们刚刚走出校门,上班时工作热情高涨,闲暇时间分外热闹。我们一起学唱样板戏《沙家浜》,一起说宣传计划生育的“三句半”,有时还到附近的中学去打篮球,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刚到砖埠医院,就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也许因为我从小受到沂蒙精神的熏陶,对解放军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砖埠医院工作期间,县里征兵时常抽我去帮助体检。能为部队工作,我感到很高兴。在我的心目中,军人总是和保卫祖国连在一起,因而喜欢军人,也喜欢那绿色的军营。那时,同事刘福英的爱人在北京卫戍区警卫第1师工作,正巧家里给我介绍的对象在警卫第2师的团里当参谋。这在冥冥之中,似乎注定我也要嫁给军人。然而在那个年代,军人似乎并不怎么吃香,据说军官也得复员回家。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毅然接受了这门亲事。
  1972年我怀孕时,院里派我到沂水中心医院学习针灸麻醉1年,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临近生孩子时,我很想爱人能回家陪我一段时间,但他那时正在首都机场执行尼克松、田中访华的有关警卫任务,直到孩子出生也未能回家,是母亲和妹妹陪我度过了那段困难时光。当时在砖埠医院工作很忙。因为不分班,什么时间有病号就什么时候干,因而孩子喂奶就成了问题。有时一忙起来,孩子半天吃不上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有些着急,常说:“人家谁不上班,上班就不管孩子了吗?”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但“砖埠”二字始终萦绕心中。现在想来,砖埠医院之所以令我难忘,不仅因为那里有感情真挚的同事,周围有淳朴的乡亲,它是我工作和走向社会的起点,还在于我在那里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对我来说,砖埠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