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书耕读 墨香溢池
——记“全国书香之家”时晓
2014年05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时晓一家的“渔书阁”。
     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拥有自己的书房、自己的书橱和自己喜欢的书籍。几十年来,他为这个梦想一直孜孜不倦、不懈追求在渔书的路上。在知天命的年轮上,他终于圆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前不久,山东省举办了首届“齐鲁书香之家”评选活动,威海市国税局党组成员、威海经区国税局局长时晓当选首届“齐鲁书香之家”,也是山东省国税系统唯一获此殊荣之人。今年4月份,他又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的称号。
  收藏家的灵魂是系在藏品上,时晓的收藏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到了知天命之年,却历经了30多年的精心积累。
  上学时,他没有多余的钱买书,工作后,也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书上。然而,这并不影响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没钱买书,他就淘书,以最少的价钱赢得最大的收获。他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地淘书,在废品站里,在地摊上,在网上时常能见到他的身影。旧书经营商贩、书商都因为时晓多年购书,而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书友间以书易书,调节余缺,只要相互喜欢,也很少计较价值。大多时候,好书得花大价钱才能得手,但他还是觉得物有所值。
  对于一个孜孜以求的收藏家来说,拥有一定数量的存品并不稀罕。时晓对藏书的认识是:称其为藏书家,贵在藏的过程,从藏的艰辛中体味鉴赏的愉悦,而非书的堆积,若将书店的书搬回书房,那只能称其“书库”。
  藏书贵在质量,说起这一点,他异常兴奋,如数家珍:他藏有中国最早,迄今发现标有“课本”字样的教科书,是乾隆10年(1745年)敦复堂木刻本,王步青编的《四书朱子本义汇参》,竟有36册,屈指算来,这套课本有269岁,可谓课本“鼻祖”,推翻了过去“中国课本只有百年历史”之说;他还有康熙55年(1716年)皇家内府刻本《康熙字典》14册,开化纸印刷,清晰异常,美轮美奂,扉页两边各一条龙环抱“御制”二字,黄底,一派皇家气象。该版本是清初的著名善本,是历代藏家追逐的目标。
  藏是为了用。时晓全家都喜欢买书,看书和藏书。为了读书他们家拥有三张书桌,每人一桌。他们的座右铭“为善最乐,读书甚佳”。他常说:“只有不断吸收积累,思想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读书,尤其是读名著,他的精神世界就无法得到升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书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的《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契税改革》获山东财政厅、财政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文中提到的课征范围、税率设定等建议被国家新出台的契税条例所采纳。
  时晓的爱人自1995年以来,同丈夫一道购书、藏书18年。书籍成了他们一家的重要财富,阅读书报成了一家的必修课,家庭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通过他们自身购书、藏书、读书,为女儿树立了榜样,使孩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时晓一家三口,经过近二十年的购书、藏书、用书,读书已融入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之中。为了藏书,在阁楼专门辟出一间书屋,并起名为“渔书阁”,意思是淘书、猎书,如同渔民出海捕鱼那样的不容易。并请人打制了11个书橱,将书籍进行分门归类,一一编号,做到井然有序。目前,时晓拥有清版木刻书500多册,明版书120多册,收藏最早的版本是明成化22年(1486年)《东垣先生此事难知集》,距今528年,明版成套者近20部,民国书约300册,初步鉴定为国家二级古籍的65册,总藏书量达8000余册。
  虽然他在书籍收藏中付出了许多心血,但通过收藏而得到的是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2003年被威海市委宣传部、文明委评为“威海市十大藏书家”。2012年威海市国家税务局建设税史馆,他向展馆捐赠了10余本有关税收工作的创刊号,其中就有1984年1月创刊的《中国税务》杂志,该刊发行至今30年。还向扶贫村、学校等捐献书籍200多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收藏是一种瘾,收藏是一种欲,时晓坚信,他的藏品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珍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