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有普世价值
2014年05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钱宁
  弟子仲弓问过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
  【论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2)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同去见贵宾,让人办事如同承办大祭。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上,没有什么怨恨;在家里,没有什么怨恨。”仲弓说:“我虽然愚笨,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
  仲弓,姓冉名雍,鲁国人,是孔子前期较年轻的弟子。孔子回答他的问题时,说到了“仁”之内涵——忠和恕。待人做事,要像对待贵客一样恭敬,像承办祭事一样谨慎,这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无怨”之句,讲的是“恕”。做到了忠和恕,也就达到了仁。后来,年轻弟子子张也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更加具体了。
  【论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6)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以五种品德而行于天下,就是仁了。”子张请孔子解释,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至招来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诚信能够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就会事半功倍,慈惠就能使人服从。”
  子张,姓颛孙名师,陈国人,是孔子后期重要弟子之一。  
  在“恭、宽、信、敏、惠”五者中,恭和信是忠,宽和惠是恕。“敏”呢?是一旦明白了道理,就要立即行动起来。 
  如此,就真能“行于天下”吗?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
  【论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19)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在家恭谨,办事敬业,待人忠诚,即使到了外夷荒蛮之地,也不改变。” 
  孔子对樊迟强调的是,一个人即使到了外夷荒蛮之地,也要坚持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看来,“仁”真的具有一种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