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
2014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
  悠久的办学历史
厚重的办学积淀

  一甲子沧桑砥砺,六十年春华秋实。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之年代的礼贤书院到正式发文成立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从临危受命为国造才的办学之路到博士授权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六十多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学校隶属多变、数易其名,始终不渝诠释弘扬“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传统,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挫折频仍中奋进,在风雨兼程里收获。
  学校从当初的40多名教职工发展成有正教授181人、副教授520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63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有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青岛市江苏路43号几十间房屋启程,发展为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设有19个教学院部;拥有59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5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现已跻身博士授权重点院校行列,奋进于高质量教学研究型特色名校征程。
  60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如潜龙腾渊、鹰隼试翼,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迈出坚实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曲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动人交响。
清晰的办学思路
明确的办学定位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为中心,在学校发展各个时期一贯注重“立德树人”的传统,为一代代学子注入了“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精神基因。60余年,学校10多万名优秀校友走出校园,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大江南北,以“诚信做人”、“扎实做事”、“作风朴实”等品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实境耦合,成为青岛理工大学的一张张靓丽名片。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学校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和硕士点,发挥优势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拓展专业内涵,积极推进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了以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产品设计、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品牌、特色专业。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努力挖掘、优化教育资源,构建起了“平台+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过硬社会竞争力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栋梁之才提供了坚强保障。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向内涵发展的趋势,实施专业培养方向细分,与支柱产业人才需求联动,实施订单式培养,目前已建成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山东省精品课程42门、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拥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鲜明的专业特色
完善的培养体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接轨世界”的服务面向,依托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努力提高承担国家、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和企业重大技术专项的能力,切实将科研优势融入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现实生产力的无缝对接。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紧贴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建设水平,实现了国家级学科平台建设的突破。学校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在海洋环境混凝土和防腐材料、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大型钢结构建筑及抗震、大型地下工程与灾害防治、冶金节能减碳生产技术及装备、城市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等研究领域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6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聘德籍专家维特曼教授还获得了2010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促发展”的思路,立足校情,贴近省情、市情,主动寻求服务地方的切入点,推进产学研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铁列车、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青岛地铁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在海洋环境混凝土材料、海洋防腐蚀聚脲材料、海水源热泵等方面科技成果转让和采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1.5亿元;通过开展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实施订单式培养本科生、进行关键岗位技术培训等形式,为青岛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完备的奖助体系
突出的就业实绩

  学校建有一整套完善的“奖、贷、助、补、减”资困助学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宝钢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校董会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以及宗倬章先生奖学金等社会奖学金,通过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为欢迎优秀学生报考我校,激励优秀学生奋发成才,扶助优秀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专门设立青岛理工大学新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根据当年具体报考情况评选,分两等:一等全额奖学金,15000元/人;二等半额奖学金,7000元/人。
  近年来,学校通过对内提升内涵建设,对外强化市场拓展,使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已成为国家建设行业、装备制造行业、环境能源等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第三方调查结果,我校位列全省所有高校第一名。2012年我校荣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全国共表彰15所高校,我校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10-2011年度被评为全国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两所获奖院校之一;学校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作为山东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院校”,我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优雅的校园环境
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现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市北校区地处青岛市区,黄岛校区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校区位于沂蒙革命老区费县。学校占地面积约186.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2.47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189.98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约6072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3多亿元;校园环境宁静幽雅、风景秀美、设施齐全。
  学校建成了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城市文化研究学科和山东省高校唯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承担了“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在文化育人、大学文化高地建设与社会引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建校60余年,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传统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共同融入了广大师生的血脉,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汇织成青岛理工大学代代发展的精神内核,绵延至今、也必将历久弥新!
  2014年青岛理工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新生8100人,其中本科5300人,专科2800人。山东省招收5730人,其中本科2930人(含农村地区专项计划39人),专科2800人;其余省、市、自治区合计招生2370人,全部为本科计划。学校热诚欢迎全国有志学子携梦报考、来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圆梦未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