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鼻子”家长孩子都踏实
本报记者体验章丘黄河镇中心小学的新校车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孩子们坐在新校车里,高兴地伸出了剪刀手。    本报记着 支倩倩 摄
  ▲开新校车走在乡村路上,王志强精力特别集中。    本报记者 支倩倩 摄
     9月1日新学期开学,加上原有的标准校车,章丘将共有192辆标准校车投入运营,17000名乘车学生将坐上安全、舒适、放心的标准校车。记着跟随新添了校车的孩子们,体验了一把开学的新奇和快乐。

 本报记者 支倩倩                   
“有了‘大鼻子’,不怕没座了”
  章丘市黄河镇中心小学是位于章丘市北部远郊的一所小学,在校学生近1000人,其中住在距离学校三公里以上需要乘车上下学的孩子有120人。以前这些孩子都是靠乘坐淘汰车、三轮车等工具上下学。开学伊始,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校园里不知何时停了两辆橘黄色的“大鼻子”校车。
  8月30日,记者在章丘市黄河镇中心小学门口看到,这辆“大鼻子”校车稳重又不失靓丽。征得司机的同意后,记者跟随章丘市黄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一起搭乘了这趟幸福校车,亲身体验了“大鼻子”校车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
  上车之后,学生们兴奋地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这辆“大鼻子”校车对他们来说是那样新奇。行车中,由于农村路面比较窄,弯道多,有些路段坑洼不平,因此司机开得较慢。不过,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兴奋的心情。他们有的朝窗外指指点点,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甚至唱歌。
  “以前,这里的校车经常出现超载的情况,而且车上座位也很少,我们都是站着到学校,能够坐上座位对我们来说是‘中奖’了。”10岁的王衍宁告诉记者,原来的校车是冬天冷夏天热,并且有时候外边下大雨车里面下小雨,曾有很多次中途出现故障。
  在这辆校车上,还有一个特殊的乘客,她叫黄心洁,是章丘市黄河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住距离学校近4公里的一个村子里。为了接送这个小姑娘,校车特意为她增设了一站。黄心洁的父亲患有癌症,母亲是智障,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上学期间,主要靠黄河教育办、学校以及一些好心人的资助,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鉴于黄心洁的特殊情况,学校和司机商量以后,免掉了她的票钱。“长这么大,这是我坐过的最好的车。”黄心洁说。
  在路上,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记者,“有了新校车,不怕没座了”。
司机干私活,校车会自动熄火
  王衍宁的伯父王志强已经开了6年的校车,6年里这是他第一次开“大鼻子”。开学前一个月,王志强就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完了。每天早上6点起床,检查车况,发动车子,为接送工作做准备。6点半,从家中出发,途经7个村,7点10分将第一批孩子送到学校。7点40分,将第二批学生送达学校。直到下午6点,将学生安全送至各个接送点,把车子打扫干净,王志强这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从这一天的时间表上看,校车司机是一份轻松的差事。工作时间短,休息时间多,和学生一样有双休日。最初,王志强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真正走上岗位后,他才发现这份工作轻松背后的责任。“我们这份工作,看似工作量不大,但责任很大。”王志强如是说,每天从检查车况开始,一点都不得马虎。而在接送途中,有的村级道路,路面较窄,车子靠边停下来才能会车,还有的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这既考量着一个驾驶员的技能,更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和责任心。
  王志强谈到,现在上车有司机就位卡,学生有乘车卡,政府、学校、校车三位一体,实施24小时监控,全程记录校车的行动轨迹,司机一旦违规用车,校车就会自动熄火。
  记者看到,校车设计很人性化。上车的台阶,适当地降低了高度,两边都有扶手。登上车后,会看见略为宽敞的座椅,每个座椅靠背的顶端,都有一条为乘客特设的安全带。在司机的座位右后面,固定着一两个红色的灭火器和一个急救箱,每个月,它们都会接受两次严格的检查,如果有破损或者其他质量问题,就随时更换。最令王志强感到先进的地方是在车身左侧,当车子停下,马上就跳出一个红色的“停”字标志,上下各有一个红灯,不停地在闪烁着。“这是提醒过往车辆,这里有校车停着,如果要过来或超车,就必须停止或慢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