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下雨,山里的孩子都期盼能在学校门口看到父母来接。
本报记者 王倩 摄
新学期来了,正式开学前,城市里的孩子都会提前返校报到,而在历城区西营镇,大多数学校则没有提前返校的规定。“孩子们住得比较分散,为了照顾学生,就不提前报到了。”西营镇积米峪小学校长崔殿峰表示。开学前,记者走访了积米峪小学的部分学生,与他们走了一趟上学路,听他们讲述上学路上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倩
一个村庄一支小队伍
8月31日早上,西营镇上空乌云笼罩。站在积米峪小学操场正中心,记者看到远处蜿蜒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胸前的红领巾从远处看来格外显眼,而她的方向正是积米峪小学。
“粉红色身影”正是积米峪小学的学生刘梦摇,开学后,她就要升入三年级了。刘梦摇所居住的村子叫乔峪村,距离积米峪小学不到2公里的路程,但需要穿过山间蜿蜒小道。据她介绍,村子里除了她之外,还有18个孩子都在积米峪小学读书。“村子中间有一个大坡,我们每天早晨7点10分在那里集合,两三分钟就能集合好,大家一起排队到学校。”刘梦摇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的上学路,与很多城市里孩子需要家长接送不同,上学路上陪伴他们的则是同村的小伙伴。
根据崔殿峰的统计,积米峪小学80多名学生来自周边的13个自然村,村子和村子之间距离很远,有的村子还在山顶上,而为了孩子们上放学路上的安全,学校专门把学生以村子为单位组建了15个小组,还专门配备了安全老师,根据路线监控学生上放学路上的安全。
一天走五六公里山路
“十几分钟,不算远,我每天上学要下山,放学回家要上山,单程就得半个小时。”说这话的是一个活泼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杨鑫,是积米峪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小学生。她家住在黄鹿泉顶村,村子在海拔600多米的山顶上,每天的上学路就是上下山。
由于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孩子也跟着迁出村里,现在的黄鹿泉顶村以老年人为主,杨鑫则是村子里唯一还在读书的孩子。
杨鑫告诉记者,她父母也常年在济南打工,家中就剩下她跟爷爷奶奶三个人。而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她就要在爷爷的陪伴下下山去上学。记者大体算了一下,以从杨鑫家到学校单程3公里的实际路程计算,每天她就要走6公里山路,而60多岁的爷爷实际路程是她的双倍,每天就要走12公里山路。
采访中,崔殿峰告诉记者,两名家住拔槊泉村的学生,才是离学校最远的。“拔槊泉村海拔750米,是济南海拔高度最高的行政村,单程上学路程就有6公里。”崔殿峰介绍。
“上六年级才能有车坐”
据了解,积米峪小学仍然是五年学制,由五年级升入六年级后,小学生需要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就读,而不少小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其实很盼望能够赶快读六年级。“上六年级,就能坐车上学了。”小学生崔玉玺说。
崔殿峰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西营镇很多村子通上了村级公交车,往返于村子和西营镇,单程1元钱,而孩子们到镇上读书后,也就要乘坐公交车上放学了。“不过,像黄鹿泉顶村这种在山上的村子,还是要从山上走下来,然后才能乘坐公交车。”崔殿峰表示。
就在记者与孩子们聊天过程中,下起了雨,还伴有四五级阵风。杨鑫、刘梦摇的家长给校长崔殿峰打来电话,表示会来接孩子。对于城市孩子看来最简单的上放学接送,对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来说,则是一个学期仅有几次的“奢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