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视到平视,影视形象几度变迁
“领袖人物”有了高度和温度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非主流影视学校还在告诫学生,拍伟人和英雄少不了“仰视镜头”时,中国老百姓收看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国家领导人除了运筹帷幄、日理万机,掌控历史风云变革,“脱敏”、“温度”成为关键词。不用特型演员,对伟人用平视视角,观众频频点赞。
  领袖人物影视形象变迁史,也是中国影视圈专业度的进化史。
第一阶段:模仿 特型演员要“重现当年情景”
  上世纪70年代,银幕上的领导人停留在“像”字上,“特型演员”应运而生。
  其实“特型演员”最早出现在前苏联,出于“重现当年情景”的需要,选取固定的、与某位伟人面貌相似的演员。在中国,“特型演员”最先出现在话剧中,随后走向银幕。1978年拍摄的电影《大河奔流》中,王铁成塑造了银幕上第一个“周恩来”。著名话剧演员曹灿在1978年北影厂拍的《拔哥的故事》续集中首次扮演邓小平。
  1979年是“特型演员”大爆发的一年,当时中国筹拍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一批长相酷似新中国领袖的人被挑选出来,并归编八一电影制片厂下属演员剧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电影《大决战》中,古月、苏林、马绍信、赵恒多、卢奇、郭法曾、路希等特型演员集体亮相。
卢奇:
注重塑造伟人看得见的一面

  演员古月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没学过表演的他被选定出演电影《西安事变》中的毛泽东全因长得像,“事后才知道,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想培养演毛主席的有30多个人,经过筛选最后只剩三人,后来叶帅(叶剑英)看了以后,就在我的照片上画了个圈,他这一‘圈阅’,就改变了我的后半生。”此后,还住在招待所里的古月立马着手表演的“案头工作”,“收集画报照片600多张,在招待所拉铁丝摆上,从年轻到老都有,没有大镜子,我利用晚上玻璃反光,叉腰、拍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模仿,因此也学会抽烟,揣摩动作之间的连贯性。”
  八一电影制片厂特型演员卢奇从艺30年,曾40多次扮演邓小平,他向媒体披露心得:“注重塑造伟人看得见的一面。”他提到,走路、站立的姿势和言谈举止,“都要从录像、照片、画册中观察,阅读伟人各个时期资料,感受领袖的性格从年轻到老年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阶段:神似 年轻观众越来越看重演技
  以毛泽东的扮演者来说,“先有张克瑶的神似,后有古月的形似。”在常人看来,他们塑造的毛泽东形象似乎已经达到巅峰,可1996年导演翟俊杰在电影《长征》中,出人意料地起用观众已经熟识的演员唐国强扮演毛泽东。随后,刘烨、保剑锋一批扮演毛泽东的“新面孔”接连出现。
  据了解,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经不会再为一部电影专门招聘特型演员,开始主打全明星阵容。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赵晓明看来,现在演员出演领袖,只要形象接近,不必“酷似”,“一来是化妆造型技术的革新,再来是老一辈观众对演员形象要求很高,但年轻观众越来越看重演技。”
刘烨:
形似容易,神似难上加难

  在寻找真实人物神与形的过程中,唐国强谈到过一个细节:“我知道譬如主席喝茶后,要很自然地拿手把茶叶吃掉。”唐国强提到了共鸣感,必须找到领袖与老百姓沟通的地方,比如毛泽东与儿子毛岸英的父子情。此时,“形似”不再是伟人银幕形象的唯一标准。“毛泽东”也可以不说湖南话,而说普通话。
  演员刘烨在《建党伟业》中出演青年毛泽东。他曾告诉记者:“很多人说过,我长得像年轻时候的主席,但我反倒认为,做到形似很容易,学到伟人的那分‘神’难上加难。毛泽东气场很强大,比如在人群中讨论事情,看似在游离,其实他是琢磨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就我而言,更希望做到最大限度的神似。”

第三阶段:人性化 呈现一个更生活化的领袖
  如今一批影视人对主旋律影视作品开始追求“真实感”,将剧情触角伸向内容“脱敏”和领袖人物的生活。
  2011年,一帮青年演员挑战出演伟人故事,带有偶像气质的造型、台词和表演方式的“红色青春偶像剧”让90后观众接受了“主旋律”,但也因此带来不少质疑。比如《中国1921》李沁扮演的杨开慧雨中大喊爱的宣言:“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脑袋,我把孩子养大……”李沁解释,杨开慧父亲留学几个国家,从小接触西方思想,杨开慧有可能用夸张情绪表达思想。王雷在《风华正茂》中饰演青年毛泽东,对于演绎伟人过于浪漫,他回应:“我们的浪漫基于生活,偶像的浪漫是一种精神,将心比心,这并没有什么矛盾。”
导演吴子牛:
我用水平视角拍领袖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集中,邓小平给儿子搓澡的镜头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伟人,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导演吴子牛说:“我主张用水平视角、平视,尽量去贴近小平,甚至能听到他的心跳。这样我们就能够体察到他感情中的喜怒哀乐。”为了更贴近生活中的邓小平,出演邓小平的马少骅提出加了这样一场戏——小平批阅大量文件后,由于过于劳累,坐在办公桌前发起了呆,连秘书进来他都没有察觉。“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细节,呈现一个更生活化的邓小平。”(奕洁)


马少骅: 向小平女儿 讨教走路姿势
  今年61岁的马少骅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饰演伟人邓小平,对于角色的塑造马少骅坦言:“‘像不像’是交给化妆师的任务,但我要做到的是‘是不是’。扮演小平同志,我不担心表演技术能不能掌握,最担心的是不能完全表现小平同志的思想、胸怀和情操。”
  为了做到神形兼备,从内心找到邓小平的感觉,马少骅走访了很多邓小平生前走过的地方,反复观摩关于邓小平同志的文献片和各个年龄阶段的照片,反复阅读几十部关于邓小平的纪实作品。
  马少骅透露,在拍戏过程中曾经向小平同志的家人了解一些生活细节,希望能从细节刻画人物性格。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告诉马少骅:“邓小平走路都是手背向前。”马少骅坦言:“这样的细微动作会让我从整体气质上接近邓小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