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赏月就是最大的幸福
中秋节里说说咱们的“幸福观”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编者按:
  幸福,是依偎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幸福,是依靠在爱人肩膀上的甜蜜;幸福,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幸福,是中秋节能回到家中和父母亲人团聚在一起,共享美好时光。本期,我们采访了四位社区居民,看看他们在中秋佳节里都是怎么说幸福的。

文/片 本报记者 许建立 实习生 杨逸超                
■盛振莲 幸福就是和儿子在一起
  盛振莲今年56岁,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些年她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母子俩都喜欢摄影,周六、周日一有时间,儿子就会陪她到大明湖去拍照片,老人的手机里存着他们每次拍的作品,她说,儿子经常夸她的照片拍得不错,角度找得也非常好。老人还很喜欢听孩子唱歌,受他的影响,自己平时也喜欢哼上几句。
  盛振莲患有肩周炎,儿子每天下班回来都会给她按摩,中午还会打电话回来,问她吃没吃饭,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老人的儿子今年31岁了,还仍喜欢叫她“妈妈”,她说听到儿子这么叫她感到很幸福,每当她提起自己的儿子时,话语间流露出满满的爱意,不难看出,儿子是她的骄傲。
  在她的眼中,儿子十分孝顺,这么多年来从不让母亲生气,工作上也很顺利,单位的领导、同事也都喜欢他,老人说,我这一辈子的福分都在儿子身上。
  每年的中秋节,儿子都会陪着她,有的时候在家过,有的时候也会去旅游,对于老人来说,在这个中秋团圆的日子能够和儿子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尤其像中秋节这种节日,只要孩子在家,他就会主动做饭,让母亲去休息,等饭做好了,厨房也收拾完了就会叫母亲出来吃饭,一起赏月、聊天、唱歌,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彭玉振 幸福就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76岁的彭玉振老人和老伴两个人住在一起,女儿虽然不在家里住,但是离得也很近,节日都会回来陪父母一起过,有的时候工作忙,或者节假日要出差就提前回来,陪父母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老人也理解自己的孩子,工作忙,儿女们也都很辛苦。好在孩子很孝顺,白天上班没有时间,就晚上来看看,也会经常打电话来问问老人的情况。
  孩子们回不来的时候,两位老人就会简单地做点儿饭,吃完月饼,就在阳台赏月。喜欢作诗的她,偶尔还会即兴来上一两句。
  老人说,八月十五是她最喜欢的节日,天气不冷不热,什么水果也都有,这样刚刚好。
  老人印象最深的就是1973年的中秋节,她清楚地记得,那年的月亮特别圆。全家人坐在院子里,桌子上摆着月饼和各种水果,院子里还开着她最喜欢的玉簪花,整个院子都溢满了它的香气。她很喜欢月亮,喜欢听有关月亮的所有故事,曾经的她在听了大人讲的神话故事后,就会天真地拿着望远镜对着月亮看,看看那里是否真的有嫦娥和玉兔。老人的父亲当年是老教员,经常会有学生送兔子王给他,这些东西就是当时的她最喜欢的玩具。老人说,现在的人们是永远体会不到那种乐趣的。
  在老人的心中,中秋节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买菜、做饭,不必非要到外面的饭店去吃,不健康不说,可能也不是太合胃口,只要家人在一起,随便做点儿喜欢吃的,再吃点儿月饼,赏赏月,在一起说说话,给孩子们讲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日子也不错。

■张春波 幸福可以很简单
  对于张春波老人来说,可不仅仅只有在中秋节的时候家人才能团聚在一起。老人今年73岁,弟兄姐妹七个,自己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并且也都各自有了孩子,说是一个大家庭也不为过。
  每周六,张春波老人的家中就成了聚会点,只要家住济南,身体条件允许,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包水饺、包包子,吃过饭就在一起聊聊天,好不热闹。
  老人说,自己家的孩子很孝顺,无论是儿女,还是女婿、媳妇,自己什么事儿都不用操心,这不快到中秋了,孩子们也早早地就把过节的东西准备好了。按照之前每年中秋节的情况,今年老人的家里也会来十五六个人,大家在一起热闹热闹。节日在家的时候,外孙子会陪着她打麻将,谁要是输了就罚他倒茶;在北京上学的外孙女有的时候回不来,就会托人捎回北京的特产到家里,节日当天还会给老人打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老人的身体好不好。
  在老人的眼里,其实幸福很简单: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的,不让儿女操心;儿女孝顺、工作学习顺利,老人也就放心了。其实节日只是一个形式,只要家人之间能互相惦记着,经常走动,那平时和过节又有什么区别呢?

■白凤海 那个年代的幸福
  “味道不如从前了。”说起中秋节,今年64岁的白凤海老人这样说道。在他们这一代人心中,中秋节是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节日。他们认为中秋节是最有诗意、最浪漫,也是文化味儿最浓的节日。
  老人还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也不是太好,中秋节,家里可能就有那么一两块月饼,也算是“狼多肉少”,母亲就拿着小刀,把月饼切成几块,再分到孩子们的手中,给孩子尝尝鲜。有的时候还不能直接把月饼吃掉,吃之前还要供月婆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在院子里摆上桌子,用盘子把月饼、水果装好,摆放在桌子上,祈祷吉祥如意。然后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孩子们听老一辈人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中秋节正值九月份,这个季节,瓜果梨桃都下来了,气候也最好,尤其是济南,济南的秋天是最让人舒服的,所以人们都格外盼望这个节日。
  说到中秋节,月饼是不得不提的,在老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是粮店在卖月饼,当时是论斤卖,大概四五毛钱一斤,买的人都是端着盆去的。当时的月饼种类也少,大部分都是酥皮、五仁、什锦的。到了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上开始出现了高级月饼,老人第一次见还是同事从北京带回来的一个铁盒装的月饼,当时也是十分稀罕。月饼馅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那几种,逐渐开始有了椰蓉的、枣泥的、豆沙的,现在又有了什么鸡蛋黄的。可对于老人们来说,虽然月饼越来越高级了,种类也多了,却再也找不到之前的那种味道了。
  老人说,大约在1985年的时候,有一个国外包装展览,我们国家就开始在包装上下功夫,可是发展发展着,就发现它走向了一个极端,人们开始注重包装,使它本身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商品气息。之前家里有块月饼都舍不得吃,放在瓮里,等过节的时候拿出来,现在,它却成了人们礼尚往来的物质,这样一来,月饼就少了它本来的意味。
  现在,家里条件都好了,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对月饼这些东西也就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每天吃的和过年过节也没什么区别,所以在节日的时候总觉得少了些味道。因此对他们来说,特别希望能回到过去,再听一次嫦娥奔月的故事,再背一遍蝶恋花,找寻属于那个年代的幸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