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部分大病患者代表领取救助金(资料片)。
本报1月4日讯(记者 许君丽 通讯员 毕巍 林伟强) 近日,威海市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8项托底制度,统一到一部规章制度之中,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框架。
为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威海市将建立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各区市、镇(街道)设立综合性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并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社会救助政策公开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新出台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社会救助内容和范围,从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其他救助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尤其对临时救助进行了全面规范,进一步强化了“救急”功能,实现从“年底集中救助”到“日常即时救助”的根本转变。
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
允许符合条件的成年未婚重度残疾人,以个人名义单独申请低保。
将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同时,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一级和二级智力、肢体、精神、视力残疾)也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托底功能,更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