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民风民俗之突变
2014年06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世纪英国画家笔下的运河风俗——临清狮猫交易。
  19世纪英国画家笔下的运河风俗——剃头摊子。
   □王云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朝以前的运河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儒家学说不仅主宰着上层社会的思想与学术,而且也浸透到下层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因而这一区域的民间信仰也就相对地较为单一和正统。进入明朝后,这种状况随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与滞留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在继续恪守儒家传统伦理观念的同时,也逐渐重视现实物质利益给人带来的各种享受,社会风气日益趋向世俗化。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朝以前的运河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儒家学说不仅主宰着上层社会的思想与学术,而且也浸透到下层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因而这一区域的民间信仰也就相对地较为单一和正统。比起南方那些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泛神崇拜来,鲁西平原的民间祭祀偶像似乎少得多——除了儒、道、佛及官府提倡的城隍、土地诸神之外,比较突出的就是对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崇奉。
  进入明朝后,这种状况随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与滞留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以前山东民众从不知晓的神祗开始在运河流域出现,像对漕运之神——金龙四大王(谢绪)之崇拜、对海运女神——天妃的信仰、对财义之神——关帝(关羽)的崇拜等,说明当时南北物资交流及运输在人们心目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继续恪守儒家传统伦理观念的同时,也逐渐重视现实物质利益给人带来的各种享受,社会风气日益趋向世俗化,表现在民风习尚方面,一系列新特点或新动向日趋显现:
由“织穑为生”到“民竞刀锥”
  在明代以前,山东运河流域的士人们,最不齿的就是经商嗜利,自明中期以后,价值规律的巨大作用使山东人奉为圭臬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人们逐渐变得重视钱财,追求“末利”,一时间,“君子弃义而逐利”,“逐末者多衣冠之族”。昔日正襟危坐,埋首经史的儒生们,或抵不过金钱物欲的吸引,或家徒四壁无以生存,也只好降尊纡贵,悄悄加入经商者的行列。因而,自明朝中期开始,在山东运河区域各城乡出现了一股重商重利之风,这是明清时期这一区域社会风俗变化的最突出的特征。
由“民尚俭朴”到“靡然向奢”
  自古以来,山东西部平原是典型的农业耕作区,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的制约,儒家伦理理观念盛行,使这一区域的民风一向以节俭、质朴为其特色。随着漕运的兴盛,南北人流、物流周转的频繁,沿运城镇如济宁、张秋、临清等,出现了由俭渐奢的风气转变,济宁有“江北小苏州”之称,临清、张秋也获得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称誉。临清州志中就有“士女嬉游,故户到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等记载。东昌府风俗历来“务织啬”,隆庆后,“风恣侈靡,庶民转相仿效,器服诡不中度。游闲公子舆马相矜,盛饰蜉蝣之习意气扬扬,嫮鄙闾里。瀕河诸城尤甚”。在兖州府的滕县,民风的改变更加突出,明清两代的滕县志都对此做了醒目的描述,万历志称:“长老传云: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绮縠锦绣罗纨,但有财尽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
由循规蹈矩到“违礼越制”
  自从等级制度确立以后,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行为就受到政治力量的限控,这在服饰消费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极力强化等级制度,对百官服制和士庶着装都作了苛细的规定,力图以此来明确社会层级分野,强化人们的等级意识,时刻提醒人们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以此达到社会的稳定。
  成化年间,江南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得风气之先,成为服饰变迁的发源地,山东运河区域借运河之便,与江南联系密切,故而服饰流变之风也迅速蔓延开来,士庶着装逐渐突破政府禁令,华侈相尚,僭服无度。据方志记载,明代后期的鲁西沿运州县,“齐民而士人之服,士人而大夫之服”,已经混淆了上下尊卑的着装界限。万历年间,兖州府汶上县,“宫室服饰什器之类,即品官所不敢备着,富民又惟意所示,不问宪典矣”,简直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
嗜酒与尚武
  饮酒的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山东历来成为白酒和酒曲的主要产区。各式各类酒文化也源远流长。从明朝开始,政府开放酒禁政策,对民间酿酒不加干涉。大运河的南北畅通,更加速了运河区域制酒业迅速发展,民间酿酒、售酒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山东人“不好茶而好酒”,“朋辈征遂,惟饮酒”习俗更加浓厚。刚武尚义似乎天生与烈酒有不解之缘,明清两代,山东运河区域尚武之风日盛,这既有中华传统尚武精神的因素,也受到当时运河沿岸各重要码头驻守兵丁习武练兵之风的影响。众多的兵丁在巡堤护坝之余,习武练兵是经常的功课,久而久之,村民中的青壮亦从驻防兵丁学习一点功夫,既可健身,又可自卫。因此,运河沿岸尚武之风的流行与这些大量长期存在的兵丁是大有关系的。像张秋一带,历来是驻兵最为集中的地方,恰恰也是民间习武最盛之区。其他沿运地区也多受影响,据康熙《山东通志》载,当时东昌府“其俗刚武尚气力……人尚劲悍”,茌平县“邑当南北午冲,民无盖藏,恶衣食以至畜殖。风气劲悍,嗜酒轻斗”等等,不一而举。(作者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