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积极推进多路径新冠肺炎药物研发。(央视截图)
中国生物在服贸会上展出的二代疫苗和广谱重组疫苗。
近期,全球多款新冠口服药物的研发取得进展,给抗疫带来新希望。专家指出,疫苗和药物是互补的“组合拳”关系,未来打好抗疫“攻坚战”离不开防控措施、疫苗和治疗药物。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口服药物是新冠病毒暴露后的治疗,而非事前预防,与单纯用一种方式相比,药物和疫苗双管齐下,更能达到理想效果。
3条技术路线布局新冠药
11月4日,全球首款抗新冠口服药——美国默克公司和里奇巴克生物医药公司联合研发的莫那比拉韦,被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率先批准用于治疗特定新冠患者。莫那比拉韦其实是“老药新用”,其研发可追溯到2014年,是在筛选抗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药物时发现的。
继莫那比拉韦获批后,美国辉瑞公司公布了一款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的最新数据。该药由小分子药物PF-07321332和利托那韦组成,前者是针对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剂,利托那韦则是抗病毒药增效剂,此前曾用于抗艾滋病病毒。
国内新冠治疗药物有哪些进展?据科技部消息,国内新冠肺炎药物主要围绕抑制病毒复制、阻断病毒进入细胞、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包括BRII-196和BRII-198中和抗体联合疗法、阿兹夫定、普克鲁胺、单克隆抗体BDB-001注射液、中和抗体JS016、中和抗体DXP604等重点药物。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已有6种,其中4种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最快的12月有望上市。这意味着,“疫苗+新冠特效药”齐头并进的防治策略将成为可能,为我国乃至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带来曙光。
关于新冠口服药可能会对疫情带来的影响,资深药物研发人员德瑞克·洛夫11月5日在《科学》网站上这样论述:疫苗当然是意义重大的,最好一开始就不感染,但的确存在一些突破性感染,更糟糕的是,因为疫苗可及性和接种意愿问题,世界上还有太多人没有接种疫苗。对于这部分人群,口服小分子药物能让绝大多数新冠感染者不住院,显著地降低世界各地医疗系统的过重负担;同时,因为它们可以防止疾病恶化和死亡,这对于确诊者来说,在心理上也是巨大的解脱。
有了特效药,能否高枕无忧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并非有了口服药“加持”,终结新冠疫情就有了“无敌杀手锏”。他说,世界上很少有病毒性感染是可以依靠药物被彻底控制的,因为这类药物需要在感染早期服用,越早越好,否则就没有效果。
清华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也指出,针对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当病毒大量复制时,就不好被抑制了。这就需要尽早筛查出感染者,但是对新冠肺炎来说,通常确诊时就比较晚了,很难把握服药的最佳窗口期。如果一个人是无症状感染者,就更难及时辨别出来。疫苗还是这一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最终克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专班专家邵一鸣介绍,疫苗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效力有三个级别,分别为防止感染以及传播病毒、防止感染后出现症状和防止症状恶化。目前,全世界的新冠疫苗都属于世卫组织三级预防标准中的二级预防,即防发病。特效药对于现阶段的新冠疫情,是一种“组合拳”的作用,而非替代作用。
疫苗+特效药须齐头并进
科学家认为,“疫苗预防+药物治疗”是新冠疫情防治最佳的医学干预组合。
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陈捷亮说,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研发主要是对因治疗,从成因上阻断或消减其致病性,由此减轻疾病和缩短病程。他同时指出,“上医治未病”,疫苗主要作用是预防感染和降低重症率,但难免“百密一疏”,此外还有特殊群体,比如免疫缺陷者、器官移植者等,所以疫苗不能起100%的保护效果。一旦有了药物,就多了一个武器。疫苗和特效药的互补性很强,二者应该齐头并进。
在杰华生物CEO刘龙斌看来,针对疫情防控主要有两道防线。一是以预防为主,主要依赖新冠疫苗。二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主要依赖特效抗新冠病毒药物。特效药以“治”为主,也达到了“防”。清除病人体内的病毒后,病人不再具有传染性,既救治了病人,也阻断了新冠病毒传播。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说,疫情远未结束,未来打好抗疫“攻坚战”离不开防控措施、疫苗和治疗药物。新冠治疗药物再加上有效的疫苗,这对于制定和修改新冠防控的公共政策无疑有很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