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撤点并校的问题反思教育决策
2012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7日,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像撤点并校政策,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是合理的,但要避免地方政府借撤点并校,一味减少学校、教学点,以此减少自身对教育的投入,应该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离开学生家庭不得超过多少距离、学生徒步上学的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分钟、撤点重新布局的学校超过多少距离必须配备校车等等,只有有这一明确的限制,才能避免地方政府由“因地制宜”变为“一哄而上”。事实上,今年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意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了规范。如果早在2001年的意见中就有这些明确的规范,一些问题或可避免。
  如果各地在教育决策中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有将民意纳入决策的过程和机制,就撤不撤、怎么撤、撤之后的交通和求学问题怎么解决等进行深入讨论,那么,因地制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是,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往往是由行政单方面主导、拍板,并没有听取民众意见,没有告诉家长什么时候撤、撤之后到哪里上学,至于交通问题则是家长自己的事。在撤点并校中,一些地方就曾出现“强制撤并”。随后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增加了学生的上学成本,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加大了家庭的负担,导致学生辍学,城镇学校大班化更严重等等。(摘自《北京青年报》作者熊丙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