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城市梦
2012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长期的工作磨破了工人厚厚的手套,露出了满是老茧和金属光泽的手指。
  来自江西的乐琴和李秋莲是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女工。
  电焊工韩金博与妻子及儿子相视一笑,一家人在工地上团聚让他们倍感幸福。
  90后木工李昊坤脸上常常挂着羞涩的笑容。
   文/本报见习记者 宋磊 片/本报记者 王鸿光
  清晨的济南,风卷残叶,寒气袭人。
  11月2日6点44分,当第一缕阳光开始温暖这座城市时,建筑工人们已经洗刷完毕,匆匆吃完早饭,开始了一天的劳碌。
  1989年出生的王小龙来自枣庄,是一名钢筋工。今年3月份,他随着施工队来到济南,承建二环西路主线与北园高架连接线工程。
  在叮叮当当的钢筋碰撞声中,在轰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王小龙和工友将一根根60多斤的钢筋抬上一米多高的滚丝机工作台,逐根给钢筋两头滚丝。
  他们一天最多要给100根钢筋滚丝,每天手抬的重量能达到两三吨。小龙说,如果让普通人在这儿干上八九个小时,第二天绝对爬不起来。
  “别拍我啊,让家里人看到了笑话。”看到镜头正对着自己,小龙显得很不好意思,憨憨地笑着摆摆手不让拍。他说:“我们干体力活不容易,一天下来累得要命。半年多了,中间只有麦收和秋收时候回过两次家。”
  工作之余,小龙有时候和工友一起去工地不远处的小广场散散步,看看跳舞的。但更多的时间,他更喜欢读书。“前几天刚在地摊上买了本《莫言全集》,现在已经看了十几篇小说了。”小龙说。
  小龙的身后,电焊工韩金博师傅正“全副武装”地焊接钢筋笼,他戴着头盔和墨镜,脸上挡着一块厚厚的蓝遮布,坐在钢筋笼旁边,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在他的面前,火花四溅。
  韩师傅焊接完手头的钢筋笼,摘下墨镜和遮布,抬头看见了对面活动板房二层的妻子和儿子,儿子正指着自己喊爸爸,韩金博的脸上漾起了笑容。
  韩师傅的妻子韩桂珍说,他们一家是聊城茌平的,她和儿子昨天刚到济南。“这次来是专门看望孩子他爸的,上个月秋收他爸回家过,刚走孩子就嚷嚷着找爸爸。眼下家里的农活都忙活完了,家离济南也不远,我就带孩子过来了。”
  在小龙和韩师傅工作的工棚西侧300米处,是北园高架桥连接工程的工地。
  乐琴和李秋莲正用抓钩熟练地捆扎着桥面上交错的钢筋,她们是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女工。和周围二十多个老乡一样,她们都来自江西景德镇。二十多个老乡一边干活,一边说笑着。
  “电视上说好客山东,果然名不虚传。唯一不习惯的就是气候,这边天气太冷了!”华金明说着紧了紧上衣。
  “90后”木工李昊坤来自河南商丘,9月份刚从南京来到济南,刚开始干木工,稚嫩的脸上还含着羞涩的笑容。他正站在高架桥边缘,为钉钉子的师傅把扶着木桩。胡银峰师傅用布满老茧的手,一颗一颗地将钉子钉进工地的架子里。
  虽然工作很累,可他们脸上常常挂着笑容。他们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为城市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汗水。他们怀揣着一个城市梦,渴望融入这座城市。在寒风乍起的初冬时节,电焊工韩金博师傅对记者说,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家多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