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陈出新说“希圣”
2012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孔垂长(右)与董金裕教授在大众讲坛上。
     11月17日,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儒学研究者董金裕做客山东省图书馆与本报共同举办的大众讲坛,与孔子嫡孙孔垂长先生共论当代儒学,本文节选自董教授的讲稿。
  □董金裕

  每次到山东来都感到非常的亲切,我想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去过台湾,就是没有去过台湾,对台湾两个地方,大家都耳熟能详。你们说是哪两个地方?日月潭、阿里山。为什么大陆同胞对台湾这两个地方认识得比较深呢?因为大陆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面,都会介绍这两个风景区。回过头来问,台湾的朋友对大陆什么地方最熟悉?其实就是贵宝地。为什么?因为台湾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有一课,就在我们济南很有名的风景区,是《老残游记》里面的大明湖,到了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有《老残游记》里面的“明湖居听书”,也就是“王小玉说书”。所以你去问台湾的朋友对济南有没有印象,基本上因为受过初中、高中的教育,都会有印象。
  这一次我有幸应山东图书馆,还有齐鲁晚报之邀,来这边报告我研究儒学的一点儿心得。因为刚好今年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祭文很荣幸地由我来撰写,希望能够把写祭文的构思讲出来。 
从“圣”字谈
祭孔祭文的构思

  今年我在“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撰写祭文,我的脉络基本上是根据“圣”这个道理来加以发挥的。
  这个祭文分成五节,每一节是十二句,两个字押一个韵。第一节是讲天人之道,前面我们讲“圣希天”,就是人在天地之中,最后能够“赞天地之化育”。第二节是讲孔子能够“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能够“远述尧舜、近法文武”,就是把天地还有杰出人物的一些精华,全部都承继下来,这是“承先”。第三节,孔子能够把我们传统的文化加以整理,即所谓“删述六经”,然后提炼出他的仁道思想,把这个仁道思想教育给他的学生,而不断地传扬到我们今天,这是孔子的贡献。第四节讲孔子的思想影响到后代,就是“启后”。第五节是表达我们后人受到孔子思想的浸润,我们今天很诚挚地向孔子表达敬意,希望孔子的思想能够更发扬光大,让我们得到他的“福荫”。这是我撰写祭文的构思。
《论语》、《孟子》中的“圣”
  “圣”,如果从它的内涵上去解释的话,我自己研究的结果,发现《论语》里面所讲的“圣”,跟《孟子》里面所讲的“圣”,性质虽然是一样的,但还是有一点儿差距。《论语》里面,子贡有一次请问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吗?孔子就说,何止是“仁”,尧舜有时候都感觉自己未必能够做得到。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基本上是个理念。如果没有化为具体的行为或者事功的话,“仁”是个空洞的概念。所以化为具体的事功,来博施于民,能够帮助众人,这就是“圣”。
  我们从孔子这段话来讲,这个“圣”的境界非常的高,不仅具有“仁”这种全德的理念,还进一步把这理念化为具体的事功。这个坦白说,不太容易做到。
  又有一次,子路问,君子要做到什么样的地步?孔子就回答,要“修己以安人”。子路又进一步问,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又回答,“修己以安百姓”。就语义上来讲,这个“人”应该是指比较少的人,“百姓”,“百”是多数人。他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是个人的涵养,以个人的涵养,把它具体化,来安定天下的百姓,做到如孔子表达他的心志所讲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地步。
  接着我们看《孟子》。《孟子》里面提高了四位圣者,一个是伯夷,是“圣之清者”;一个是伊尹,是“圣之任者”;一个是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一个是孔子,是“圣之时者”。我们如果用《论语》的标准来看,这四位在孟子心目中的圣者是不是全部合格?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修己以安百姓”。伯夷显然不够格,他没有具体的事功表现。伊尹够不够格?伊尹应该是算够格的,因为伊尹辅佐商汤,让天下安定太平,所以他也做到“博施济众”和“安百姓”。另外柳下惠也不够格。柳下惠虽也曾经有一段时期从政,但是他基本上担任地方官,但成就有限,他没有办法说他“博施济众”,没有办法说他“修己以安百姓”。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圣”的境界,在《论语》里面,在孔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高的一个标准。到了孟子,显然这个标准是往下在拉。孟子又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凡有为者亦若是。”他说我们只要能够发奋有所作为,也可以做到舜的地步。舜,贵为天子,但在此很显然不是从地位上来讲,这显然是从德行上来讲的。
  另外有一个人叫曹交,问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有没有这回事?孟子说对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达到圣的境界。孟子主张性善。他认为每一个人天生都有“羞恶、恻隐、辞让、是非”之心,就是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就是我们在本质上,跟尧舜是一样的。只要你肯发奋作为,我们在涵养上、道德修养上,都可以得到如同尧舜这样的地步。
“希圣”的现代解读
  《论语》里面孔子心目中的圣者,恐怕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做得到。但是如果从孟子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当一个圣者能不能?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
  后来很多的儒者就这一个观点进一步地发挥。明代有一个大学者王阳明。他怎么讲?他就拿黄金做比喻,他说黄金最可贵的不是它的重量,而是在它的纯度。他说只要你“存乎天理”,而没有“人欲之杂”,也就是做事情不要杂有个人的私欲,完全凭借道义,凭借公正之心来行事,如同黄金纯度高,虽然并不很重,也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服务的人生观”。所谓服务的人生观是什么?他说聪明才力愈大者,要尽他的聪明才力为千万人服务;聪明才力略小者,要尽他的聪明才力为十百人服务;没有聪明才力者,至少要为自己服务。也就说你做得到能够博施济众而能安百姓,那是最好。但有时候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候个人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服务的范围不一定很广,那好吧,我们缩小范围,那就很好。就算是没有办法服务他人,至少你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也不错,这个“服务的人生观”也蛮好的。
  另外,王阳明的四传弟子,叫罗汝芳,他曾经有一次给学生讲课,他就讲《孟子》里面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的道理。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有一个端茶童子,恭恭敬敬地把茶杯放在讲桌上,恭恭敬敬地退出去。有个学生就问了,老师说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这个端茶童子能不能成为尧舜?你猜这个罗汝芳怎么回答?这个端茶童子从泡茶的地方到这个地方,端茶跨过好几个门槛,把这个茶端端整整放下。他说他就是圣人。他说,端茶童子的本分工作是端茶。他把他的本分工作做得很好,他说孔子来端茶也不过如此。罗汝芳的解释很好,其实什么叫做“圣”,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讲,就是尽你的本分,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你如果能够尽我们的能力去帮社会大众做服务,你如果能够在你的本位上好好地尽本分,那么在孟子的观念里面来讲,其实就达到了“圣”的地步。所以“希圣”在我们今天有没有用?有用。如果人人都能够尽其本分,那对很多工作的推动,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平,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希圣”的观念,就是“希圣”观念的古典今义。
  
  经典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跟禽兽差别并不多。禽兽要吃,我们也要吃;禽兽要保暖,我们也要保暖。但是,有些东西不一样,因为我们可以承继前人的经验,同样的错误不必要再尝试,知道那是错误,一般的禽兽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去承继前人的智慧。但是,前人有前人的时代,前人有前人的环境,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跟我们这个环境,未必吻合,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些东西可以继承,有些东西知道了就好,不必要照做,要不然是泥古、食古不化。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可以翻陈出新。我们有个成语叫推陈出新,我觉得不大好。不是说一定要把旧的抛弃掉,推除掉,经典是要从旧的当中翻转出合乎现代的意义。希望在承先之后能够融会贯通,进而启后,在我们的本分上好好去努力,我想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圣人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