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扎堆来烟“找茬”》追踪>> |
“作为消费者,多少沾了点光” |
本报报道引关注,消费者力挺打假人 | |
- 2013年06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热心肠”刘老先生在查看地图。
记者 秦雪丽 摄 |
|
本报6月19日讯(记者 秦雪丽) 19日,本报推出《职业打假人扎堆来烟“找茬”》系列报道(B03-05版),引发广大读者关注,许多市民致电本报,表达了对职业打假人的看法和态度。 “以前感觉职业打假人很神秘,是很暴利的一个行业,现在看了报道,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19日上午,一位读者打来热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另一位读者说,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职业打假人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但不管怎样,得感谢打假人的存在。“他们对商家的震慑,对不良商家的打击,对市场的净化,多少都使我们消费者沾了点光。” 还有一些消费者讲述了自己的维权经历。“以前经常听说维权难,当时也不怎么在意,但真正轮到自己经历的时候,才发现确实有很多无奈。”市民李先生说,他曾经因为衣服被干洗坏,与商家协商沟通了半个多月才得以解决。 “对于一些法规,我们知道得很少,这给维权带来不少麻烦。”李先生认为,职业打假人与普通消费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非常专业。在法规的掌握方面,消费者应该向打假人学习。如果每个消费者都精通法规,而且有良好的维权意识,社会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产品了。 调查中,一些消费者坦言,因为平时工作忙,精力有限,即使买到问题产品,也往往自认倒霉,不去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商家的气焰。 □延伸阅读 烟台有一群免费帮人维权的“热心肠” 本报记者 秦雪丽 一些读者反映,在烟台也有一群打假人,不过他们不是为了挣钱,也不为自己争口气,而是免费帮他人维权并乐此不疲的“热心肠”。 常去工商所 探讨和请教 家住幸福的唐师傅就是这样一位“热心肠”。唐师傅今年将近60岁,曾经在工商所担任过保安,见过很多在买东西时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每当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就很难受,就想着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主动挑起帮他人维权的担子,一干就是十几年。 帮人维权并非易事,为了掌握各种与消费有关的法规,辖区内的工商所成了他常去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来,和我们探讨消费法规,向我们请教调解纠纷的技巧。”一位工商人员说,唐师傅是个勤快的人,“有时候我都累了,他还在问。” 然而“热心肠”也经常遇到“冷面孔”,在帮人维权的时候,唐师傅曾遭到不少商家的冷嘲热讽。一位市民曾在市场上花50多块钱买了一把菜刀,可回家刚切了一会肉,刀刃就卷了,他找到唐师傅一块跟商家理论。但商家态度很蛮横,还冲唐师傅说了很多不尊重的话。 除了帮消费者维权,唐师傅还监督着辖区内的一些商家。有一次,辖区内的一个个体户开了一家鞋厂,但没有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得知此事后,唐师傅主动上门劝告经营者合法经营。 打抱不平成了 晚年生活一部分 像唐师傅这样的市民不在少数。今年80多岁的刘老先生也是一位。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法律书籍,央视的《今日说法》他每期必看。 刘老先生是个勤快而热心的人,打抱不平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再复杂难办的事到了他手里,他常能给圆满解决。渐渐地,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只要别人有难处、权益受到损害,刘老先生总会全力以赴地去解决。 最让刘老先生头疼的是涉嫌虚假宣传的广告。对这类广告,刘老先生没少跑路,也费了不少心思找一些媒体理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广大群众和有关行政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监督,虚假广告才会越来越少。” 除了监督媒体广告,刘老先生还加强了与工商部门的联系,遇到什么难解决的问题,他经常和工商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他和我们很多人都很熟,经常反映一些问题。”芝罘工商分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