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知了猴六年,才开始见收益 |
邹城一养殖户每亩收入三四千元,省内知了猴养殖业开始起步 | |
- 2013年07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曹伟正在搜集枯枝上孵化出来的蝉蚁。本报记者 岳茵茵 摄 |
|
本报济宁7月21日讯(记者 岳茵茵 姚楠) 邹城人曹伟从2007年开始养知了猴,6年过去了,今年才见收益,每亩地纯收入能有三四千元。 28岁的曹伟原来在苏州一家企业打工,2007年,他在电视上看到河南有一家企业推广知了猴养殖技术。他觉着有商机,于是投资两万元开始养知了猴。 “买了很多卵枝,对方说是孵化好的种苗,当时也不是很懂,掰开里面确实有白色的卵。老师告诉我们,要挖地槽,把蝉蚁和孵化好的卵枝埋在下面,然后给每人一张光盘,让回家看光盘学技术,摸索着种。”曹伟说,2008年春节,他回家过年,在树下挖开一块看看怎么样,结果蝉蚁几乎全死了。 “那之后我就总结经验,观察知了猴自然生长的规律。”曹伟说,2008年,他仍不敢大面积养殖,只在十三四棵树下养殖,结果每棵树出了两三百个。2009年他承包了十亩林地,开始大面积养殖。“三年过去了,第一批知了猴出来了,今年总算有了收益,每亩地纯利润三四千元。” “2007年,我们镇上有八九家养殖知了猴,到现在大家都改行了,就剩下我自己在坚持。缺少技术指导,没有效益,大家慢慢地就退出了。”曹伟说,现在农村环境变化很大,自然界的蝉越来越少,自然孵化的卵也少,产量逐年减少。 从2011年租下林场,菏泽人刘忠义的园鸣养殖场还没有收获,因为无法控制,知了猴的成活情况也是他最担心的。 “知了猴不好养,见效慢,加上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原来养的有的也退出了。”济宁市畜牧站的相关工作人员说,知了猴生长周期至少三年,且多数时间在地下生长,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人工养殖仍在起步阶段,还没形成一定的规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