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领导干部深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工作形式值得肯定。不过,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上面临的困难,需要建立起应对社情民意的完善机制,不能把宝都押在领导干部“微服私访”上。 8月13日下午,苏州市交通局局长亲身体验了一把没有空调的公交车,体验之后,他承诺尽快将非空调车换掉。此前一段时间,广东省卫生厅要求厅机关处级以上领导以患者或患者家属身份“看一次病”,许多干部感叹,只有“看过”才知道“看病之难”竟然超出想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领导干部深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亲身体验群众遇到的困难,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工作形式确实值得肯定,放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也具有示范作用。不过,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还要建立起应对社情民意的完善机制,不能把宝都押在领导干部“微服私访”上。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普通群众的生活就是这样一面镜子。现在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习惯于躲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听听汇报、开开会,安排工作只是一味照抄照转上级文件,难免做出让下属替自己写“民情笔记”的荒唐事。相比之下,通过亲身体验和换位思考,能够让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为开展自己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以苏州的公交车为例,为了回应市民的热情“邀请”,交通局长坐上了没有空调的公交车,体验了一回“蒸笼”里的感觉,就是因为这次体验,当地更换空调车的工作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 民意这面镜子既能反映政府工作的得失,也能照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从报道来看,苏州市的交通局长对公交司机的工作状况并不了解,上车后就询问司机为何准备了馒头;广东省卫生厅的一些官员也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亲自“看过病”之后才知道“看病之难”。看了这两则报道,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这些官员为何对自己所负责的行业都如此“无知”,他们到底过着怎样“超凡脱俗”的生活,连群众长期反映的问题都不了解,又怎么发挥为民服务的职能呢?要是没有领导干部的亲身体验,群众面临的困难总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会让干群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产生无法弥合的裂痕。领导干部的“不了解”恰恰证明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现代社会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尽可能地提高行政效率,不可能凡事都靠领导干部“私访”。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等到领导亲自体验才能发现的话,解决问题的效率肯定高不了。把改进工作的希望都放到领导体验上,还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在领导有感受的方面,问题就解决得又快又好;领导无暇“光顾”的问题,还是老大难。事实上,了解社情民意的方式有很多种,未必事事都要领导干部“亲力亲为”。比方说,现在网络通讯这么发达,很多职能部门也都开通了网络信箱,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能不能用好这些手段。 总之,只要领导干部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建立起畅通的民意反映渠道,形成完善的调查反馈机制,像更换空调车、解决看病难之类的事情,就不需要等到领导亲自体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