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绍栋 眼下,作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产能严重过剩正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大敌。 按照国际惯例,产能的利用率在80%~85%比较合理,可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尽管这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与以往几轮产能过剩不同,此次过剩已经从传统行业蔓延到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前光伏组件产能近40GW,实际产量21GW,产能严重过剩,很多中小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同样作为新能源的风电设备产能3000万-3500万千瓦,而实际产量只有18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低于60%。 为遏制产能“越调越多”且持续蔓延加重的势头,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意见锁定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五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并指出要“分业施策”,可以说规划了未来五年中国化解产能过剩的“路线图”。 “市场经济本来就是过剩经济,因此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并不稀奇,问题是目前的这一轮产能过剩已经偏离了正常合理的水平,且与此前几次相比,环境更复杂,矛盾更突出,化解的过程也可能会更长。”山东省政协委员、省自主创新促进中心主任李新峰对记者说,前几次产能过剩之后迅速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需求的快速释放让产能过剩的矛盾趋于消解,而此次过剩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大,以往积累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容易放大,成为化解产能过剩最大的阻滞。 在李新峰看来,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正成为产能过剩背后的推手和实施化解政策的主要牵绊。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土地、税收优惠来吸引投资,用政策之手代替正常的市场配置,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大量涌现,各地产业呈现高度同质化。据统计,各地“十二五”规划中就有16个省区市把钢铁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0个省区市把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一旦遇到产能利用率下降、竞争加剧,这些地方又囿于政绩、税收、就业等眼前和局部利益,通过继续扩大产能来保护无效产能。 其实,作为工业大省的山东,众多鲁企已经敏锐地觉察到市场脉动,抢先开始了应对产能过剩的攻坚战。 在铝业领域,山东作为全国第二大电解铝生产基地,整个铝产业链仍然集中在中上游的氧化铝、电解铝,这些项目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特点已使我省背负着沉重的节能减排压力。要实现整个铝产业的转型,再靠争取电价优惠、补贴或关停已经难以奏效,必须突破下游应用。来自烟台的丛林集团经过十年蛰伏,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将铝应用扩大到高铁、游艇、航空军工等高精尖、高附加值的铝型材深加工领域,并从传统的建筑建材扩大到工业和民用领域,不但为过剩的铝产能打开了消费通道,而且完全实现了节能环保、绿色发展。 (下转B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