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盐碱滩变身临港新城 |
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加快融“群”入“圈”,打造全国一流临港产业区 | |
- 2013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滨州港门座式起重机静待货船靠岸卸货。 |
|
“一圈一带”发展规划的出台,成为滨州市继“黄蓝”两区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机遇。而北海新区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三年来开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10月13日,龙头项目滨州港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唯一海港已实现万吨级货物试通航。通过产业集聚、高效农渔业产业的发展,昔日的盐碱荒滩如今变为“聚宝盆”。一座天蓝、水清、地绿、舒适宜居的现代化临港新城正在逐步崛起。 圈内唯一海港成功试通航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晓霜 10月13日,随着滨州港海港港区起步工程2x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成功试通航,标志着历代滨州人民和政府不懈追求的“海港梦”成为现实,也标志着省会城市经济圈内唯一的出海口顺利运行。“济南的企业如经滨州港运输,比到青岛港至少缩短百公里的距离。”北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袁朝晖表示,滨州港的成功试通航后,圈内各市出海距离将大大缩短,为企业节省众多运输成本。 依托周边的工业集群,滨州港海港港区开港后即可实现年货物吞吐量500万吨。根据规划,到2020年,滨州港将建成3万吨到20万吨的深水级泊位53个,成为吞吐量6000万吨的地区性重要港口。 滨州港顺利实现试通航,相关的基础设备的配套工程也要做到位。在交通方面,北海新区全力服务滨州港、滨港铁路、疏港高速公路、疏港公路南延、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工程,加快建设全长19.5公里、连接S320省道与沿海高等级公路的“西部大通道”工程;治污工程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抓好供热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建设,园区高标准做好水、电、路、讯、热、气等设施配套,提高项目承载力。 以港兴区建五大特色园区 滨州港是北海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围绕滨州港的建设。三年来,北海新区充分依托港口和腹地广阔优势,发展临港工业,推行园区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港区、港城联动。结合产业优势和滨州港辐射效应,以产业集聚为方向,以特色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千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五百亿元的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和三个百亿元级的油盐化工、临港物流、粮油加工产业集群。 “北海新区要想加快发展,这五大产业园区是关键,必须提升改造现有产业,引进升级版的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袁朝晖介绍,北海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地达到80多万亩,环境容量大、港口运输成本低,要利用这些优势引进和发展对土地、港口依赖程度高的石油化工、粮油加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采用领先水平的生产、节能和环保技术,打造节能减排升级版的传统产业。
生态农业让昔日荒滩变“聚宝盆” 北海新区成立之初,盐碱地荒芜一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基本上没有一点绿色。三年来,北海新区通过加大投入,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施了生态环保工程。打造以湿地公园、森海生态科技园、圣东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郝家沟林水风景带、黄河故道风情带、万亩生态林场等为载体的3.5万亩绿色生态风光区。 高效生态农业也实现快速发展。三年来,北海新区以盐碱地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对7万亩基本农田进行高效集约开发,规划建设三大“万亩基地”,逐步使低产田变为聚宝盆。推广盐碱地“棉改稻”种植模式,探索稻田鱼、虾、蟹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建设万亩“稻田生态养殖基地”。袁朝晖说,北海新区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达到5家,“四位一体”方田达到3000亩。 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推广立体循环渔业养殖模式得到大力推,打造绿色无公害渔业养殖区35万亩,海参等名优特品种育苗达7.4万立方水体,工厂化、标准化养殖5000亩,创建国家级螠蛏原种场1处、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昔日的盐碱荒滩正变成一座天蓝、水清、地绿、舒适宜居的现代化临港新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