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凡萧 19日,古城楼西大街中段路北,恢复建设的“聊城县衙”已经初步展露出古香古色、古韵古味的明清建筑风姿。据施工方一工作人员介绍,县衙建设共分两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已经完成,部分建筑处于扫尾阶段,二期工程将紧接着进行。
风格>> 牌楼大方美观,六房肃穆优雅 据施工人员介绍,“聊城县衙”总用地面积达6300平方米,建筑包括牌楼、照壁、大门、偏门、旌善亭、申明亭、仪门、大堂、六房、二堂、内宅、县丞衙、主薄衙、典史衙、三班衙、礼贤馆、银局、税库、衙庙等。 2010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确定恢复包括县衙在内的多处历史建筑。位于楼西大街的这座“聊城县衙”作为历史上的县级行政机构,行使其功能数百年,它的恢复规划以清代两部《聊城县志》记载为依据,参考了其他地方古衙门的建筑和功能分布,基本再现了原县衙的主要格局。 建成的牌楼为四柱三楼木牌楼形制,高度约为6米。大门连同两边侧室长约10米,宽、高都约为8米。仪门以内,东西两侧为六房(吏房、礼房、兵房、户房、工房、刑房),东屋、西屋各驻三房。这两座房屋皆为高约六米,前面出厦,前檐下九根直径30多公分的木柱,将房屋分为十开间。“所有建筑均采用青砖、灰色筒瓦、樟子松等优质材料,形式上都是飞檐翘角,并有木雕、砖雕、吻兽、纹饰,使县衙建筑群充分体现出大方、肃穆、优雅、美观的效果。”施工人员说。
史话>> 历经明清两代,其间多次添修 “这座古县衙,作为聊城政治文明中心达五百年之久。”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说,依据清康熙二年《聊城县志》和宣统二年《续修聊城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县丞蒋子昭主持修建了这个衙门,后来又有多次维修。天顺元年,知县毛骥重修过。万历十六年,知县韩子廉添建了礼贤馆。清乾隆三十三年,知县夏玢重修了二堂。嘉庆二年,知县科普通武重修了大堂。 旧县衙的内部建筑主要有:正厅五间、后堂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三间、戒石亭一座。幕厅三间、三神祠公廨五所、东西司房各六间。吏舍一所、禁狱一所。堂西贮器四房三间。 “民国年间,聊城县衙改为聊城县政府,仍然设址此处。”高文广介绍,范筑先抗战期间,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县政府及保安司令部都在这里。解放后,聊城专区行政公署设址于此,专署机关长期驻旧县衙故址,直至20世纪70年代迁出。 美谈>> 轶闻久传坊间,清官千古流芳 “说起县衙门,就让人想起县官来。”原住古城区的79岁老人王同丰说,县官正则衙门清,“遇上一任青天父母官则是百姓莫大的福气。” 王同丰小时候就住在县衙后头那个有名的“冤家胡同”西头,自幼听上一辈人讲述过关于县衙和县官的一些传说。“过去进衙门告状,看门衙役要跑腿钱。穷人没钱,就无法进去打官司。” 王同丰讲了两则传说:清朝早期,有一个叫张大头的穷人,冤情很大,因为进不了衙门告状,哭得要死要活。有人出主意让他到衙门后面哭喊“冤枉”。因为县官的住房临近后墙,县官听到哭喊声,急忙起身出去隔墙问话,了解到他的冤情。第二天升堂,为他伸了冤。此后,有冤情的穷人都到这里喊冤。于是,县衙后街就有了“冤枉胡同”之名。第二个是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成年后遭人诬蔑为“通奸”。女子的老人就状告男子,因没有钱进县衙,也到衙门后头喊冤。知县听后细问,派人将男子抓来。知县并没有草率断案,而是着便衣到民间私访,查清了真情。他认民女为干女儿,令男子来县衙迎娶。知县巧配鸳鸯传为佳话,从此这里又有了“鸳鸯胡同”之名。 高文广说,据县志记载,知县音德曾经审理过一桩悔婚案,他将女子认为义女,为之备好嫁妆,成全了一桩美满姻缘,这事与鸳鸯胡同得名的故事基本一致,可见历史是民间故事产生的土壤,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音德是道光年间在聊城任职的,县志说他“无事则匹马至乡里,遇父老必问疾苦”,可见这是一名难得的好父母官。 县志记载的“好县官”还有一些,如伍訚,明嘉靖年间任职知县,他“真心实证,扶弱惠穷”;杨时荐,顺治年间任职知县,“与民休息”,“不扰民间”;谢命龙,康熙年间任职知县,“禁盗缉逃,从无累及一民”等。“这些清官,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景仰。”高文广说。 展望>> 建县衙博物馆 展示官衙文化 根据规划,县衙前的楼西大街是从东昌湖风景区进入古城的重要门户街道,与西城门的特色土产品展相呼应,规划设置为旅游商业街。县衙西侧的古棚街将道署街和楼西大街相连接,旅游位置突出,适宜将此街设置为旅游工艺品特色街。而县衙处将建成一座“东昌县衙博物馆”。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县衙作为政治结构的象征,体现着封建统治权威、社会宗法观念与伦理意识。很多人对历史上的县衙文化缺乏了解,古县衙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县衙的复建、博物馆的设立及附近街巷的旅游功能设置将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使这里成为古城区最诱人的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