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2014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落实“定向降准”
重在配套政策

  “定向降准”所指向的现实问题是: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金短缺更多地带有局部性、歧视性特征。一方面,货币流动性总体过宽,导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病;另一方面,大量信贷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货币调控属于总量调控,其对中国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向来很难做到对症下药,“定向降准”虽然试图通过政策创新突破这一基本性制约,但问题是,货币作为流动性极强的要素,在金融机构已经大幅度实现商业化改造的阶段,究竟还能否被人为驱赶至“违背”商业逻辑的领域。
  论及这个命题,还必须考虑中国落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其表现之一即在于,由于资源配置失当,当央行意图放松货币时,货币未必能流到应该去的行业和企业;而当央行意图紧缩货币时,货币亦未必能从应该压缩的行业和企业中回笼,其结果就是,中国的流动性过滥与“钱荒”,总是如跷跷板似的起落不定。
  所以说“定向降准”除了其本身要解决好适时、适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譬如依托利率市场化进程,弥合银行风险收益间的不对称;再譬如继续驱动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实行公司化转换,不断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摘自《中国经济周刊》,作者葛丰)

警惕简政放权
被人为“截留”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调研显示,一些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中,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明放暗不放等现象。某种意义上说,简政放权改革在中途被人为“截留”了。
  简政放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由之路。该减的职能不减,该放的权力不放,政府职能就可能错位,权责也分不清。从大包大揽到简政放权,从简政放权到纠正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存在的“三位”,即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这方面的共识也早已形成。
  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央政策的效应有逐级衰减的趋势,诸多政策并没有一一落到实处,改革被人为“截留”。中央此次派出多个督察组分赴各地督察,大背景正在于此。倘若一些地方对于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如把含金量低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含金量高的事项就不放,改革如何能真正见到成效呢?
  某些地方人为“截留”改革,主要动力来自于既得利益。称改革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原因就在这里。改革者若在这种利益博弈中败下阵来,日后“截留”改革的现象定会更为严重。(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