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除了GDP还能贡献什么
一项建筑业新技术革命碰撞的社会现实
2014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场技术革命背后,往往会有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图为整体装配式建筑方式施工现场。(资料片)
   本报记者 张璐
  “我想知道,当质量和利润发生冲突时,东京建物如何选择?”这是王石向一家有着118年历史的开发商——日本东京建物株式会社会长南敬介提的问题。
  “当然是质量。没有质量,公司不可能存在下去,利润又在哪里呢?”79岁的南敬介这样回答。
  这个日本最具规模的房企掌门人的答案,正是王石内心渴望的答案。
  万科在国内同行中一直强调质量、住宅产业化和行业专业化,但呼应声寥寥。现实却是,同行们都活得很滋润,房子老是有人排着队买,利润才是开发商最关心的事。所以,王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位百年房企掌门人。
  而坚守建筑业近三十年的张波内心的渴望,就是他追逐了16年的住宅产业化之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行业普遍选择,“能让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从工地走进工厂,从民工变为工人、进而成为市民,每天能回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他们的生产方式转变了,生活方式会随之改变,进而思维方式也会变化,这会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如今,进入拐点期的房地产业正是到了该正视自身问题的时候了:除了GDP外,还能给中国社会贡献什么?
  作为房地产业链中的一环,我们试图从一项被业内认为是“节能、节材、节人工、省时、环保”的建筑业新技术——整体装配式建筑方式推广十余年的艰难历程,来折射房地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也许,当排队买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时候,当房地产业转型调整期还不知何时结束时,或许会倒逼开发商关注房产质量,建造节能、环保的房子,以形成卖点。而像整体装配式这样曾经被开发商们“软抵制”的新的建筑技术,在政府层面顶层设计的助推下,或许会迎来春天。

    看不见摸不着的,开发商怎么会去宣传呢?
  供职于济南一家事业单位的林峰(化名),是济南万千购房大军中的一员。
  去年6月前后,林峰买下济南一大型开发企业的商品房。时隔一年,他承认当时的决策有些冲动,“从售楼处看沙盘到决定买房,只用了短短一星期,一百多万就花出去了。”
  为什么选择这个楼盘,林峰的理由有三条:一是品牌地产;二是规划景观环境优美;三是户型设计较合理。不过,这个楼盘的建筑质量和品质,并没有在林峰考虑之内。
  事后回忆起来,林峰才发现,当初买房时售楼人员居然没给他说半句关于这个楼盘建筑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其实,就建筑品质这块儿,林峰与众多购房者一样,没有任何选择余地。
  “建筑质量看不见摸不着,远不如宣传景观有效果。”一位开发企业负责人称,在商品房项目的宣传中,开发商很少在建筑质量方面下工夫,“因为大家都差不许多。”
  这位负责人称,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在济南、山东乃至全国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房建造方式都是混凝土现浇式,建筑质量尤其是主体建筑质量相差无几,比较显著的区别就是外立面,品质好一点的可能贴大理石板材,其它的就用涂料。
  正是因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大家都差不多”,而且过去十年间房地产一直是卖方市场,开发商没有动力追求更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在山东推行了十多年的住宅产业化一直进展不大。
  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关键在于不匹配
  在业内人士看来,钢筋混凝土现浇工艺取代人工垒砖方式是建筑业一次重大技术提升。这项工艺大大提高了建筑质量,建筑抗震性能也有了根本性改变。
  但最基础的一点没变,那就是即便施工中采用了更多机械设备,这种现浇式建筑方式还是没能改变国内建筑业现场施工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每当我看到建筑民工冒着40多度的高温,站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挥汗如雨像蜘蛛侠一样干活,我的心总悬着。”张波描述的这一场景,正是多年来中国建筑业的经典场面。
  这个在建筑业里干了近30年的资深人士,另一个身份是山东万斯达集团董事长。这家致力于节能环保建筑技术的民营企业,已经为一项名为“PK装配整体式结构快装建筑体系”砸进去五千万研发经费了。
  张波用“搭积木”来比喻万斯达现在推行的这门技术用在现场施工的效果。而“目前现场施工主要还靠人工浇灌混凝土、人工垒砖、人工绑钢筋。”济南一家建筑企业负责人朱振(化名)说,正是因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以及工作状态千差万别,建筑质量往往差别很大。
  “为什么不少新建商品房窗户会漏雨?” 张波对此深有感触。因为即便按统一的图纸施工,垒砖工人不一样,勾缝摸泥用料不一样,建好的窗洞尺寸也不一样。
  “所以,流水线生产的同一尺寸的窗户,用在同一栋建筑上,有时会装不上。”张波说,这种情况下只能把墙砸了来补救,补救施工中如果活儿干得不仔细,墙体和窗户之间就容易有缝隙,雨天窗户就容易渗水。“这样一来,本来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儿,必须等砌完窗口后进行测量,才能到工厂下单定制窗户,很容易耽误工期。”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张波眼里,这种建筑业中部件工业化与建筑主体非工业化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建成的建筑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
  比追求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
  早在15年前,万斯达就开始探索建筑主体工业化。2008年,这家民企与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合作,研发出“PK装配整体式结构快装建筑体系”,通过这门技术,楼梯、内外墙、楼板等部件都可以从流水线生产出来。目前,万斯达也是山东惟一一家建筑主体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与混凝土现浇的建造方式相比,装配整体式结构有几大显著优点:提高建筑质量、节省人工、加快建筑速度和节能环保。
  这几项优点,对应的是现实中的一组备受诟病的数据:目前,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会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建筑寿命平均只有30年,美国为74年,英国为132年,这与政府盲目拆建有关,更与国内房屋建筑质量相关。
  采用PK装配整体式结构快装建筑体系,由于现场施工主要是预制部件拼接、焊装,建筑垃圾能减少90%,建筑扬尘、噪音也大幅度减少。与混凝土现浇式比起来,节水率达90%。
  像万斯达的PK预制外墙板,比普通外墙薄5厘米左右,“不要小看这5厘米,它至少提高了1%得房率。”张波说。这种外墙板类似“三明治”,被强制要求的外墙外保温层被整合在墙体中,这样做彻底解决了外保温层脱落隐患,隔热保温效率也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在张波眼里,他更看重的是这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价值。2010年11月15日,发生在上海的那场高层公寓大火瞬间夺去58条生命,就是加盖保温层作业引发的。张波焦虑的是,现在中国建筑80%以上外墙是由易燃材料作的保温,相当于每栋建筑物的外表都浇上了汽油。表面光鲜的大厦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爆竹或一个电焊火花而付之一炬,甚至死伤几十人。
  这种施工方式的好处还有,“基本不需要模板、脚手架”,既降低了施工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了木材浪费。而目前的现实是,工地上好端端的木方、木模板用三四次,就被扔了变成建筑垃圾。
  而这种没有脚手架的建筑工地,可以让建筑民工摆脱“蜘蛛人”一样的作业方式。“要知道,中国每年有多少民工从高空坠落,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可是这个家的脊梁。”张波在写《产业化的追梦人》这篇文章时,脑子里咀嚼的是30年前在大学学结构时,老师反复敲打他们的话,“将来,你们的职业可是百年大计,人命关天啊!”
  苦熬多年,张波终于等来国家在建筑节能上的“顶层设计”。去年底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用装配整体式结构建造房屋,被诸多政协委员纳入绿色建筑范畴,装配整体式结构目前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推荐的一种新型建筑方式。目前山东正在试点的项目济南西客站片区安置三区B3地块小学,比现浇式缩短了一半施工周期。
  当排队买房的日子过去时,该到了提升质量的时候了
  来自房地产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段时间以来,成交萎缩、观望浓厚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征。二三线城市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不少城市存量住房已达到历史高点。
  针对这些数据,山东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岗认为,房地产市场在高歌猛进十余年后,市场供给已经从不足转向过剩,粗放式发展的房地产行业面临着结构的重大调整。
  山东最大的房地产市场调查公司之一世联怡高在5月统计月报中描述济南房地产市场:“月住宅市场的成交量继续下降,降幅较大,由于市场整体大环境影响,观望情绪浓厚,各在售项目加推量减少,信贷政策收紧直接导致住宅市场成交量下降。”
  但在张波看来,房地产市场这种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渐变的过程,对于他推行的以整体装配式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反倒是个机会,“购房者可能会更加关注住房质量”;政府层面则从产业调整的角度出发,从顶层设计上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目前的一个消息是,济南今年有意在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工程中,拿出20万平方米采用整体装配式结构的建筑方式。
  张波坚定地认为,当以整体装配式结构为主要方向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成为建筑业的普遍选择后,数以亿计的建筑工人,绝大部分将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设想一下,当这些被称为农民工的建筑工人完成了劳动方式的改变后,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思维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实现后,必然会引发一场社会变革。”张波称,这种梦想是他十余年来,坚持建筑工业化的最根本动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