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主办的“中国成长教育论坛”上专家给出建议:
高考填志愿适合自己最关键
2014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右一)与烟台二中老师孙英战(左一)、烟台三中老师姜庆燕(左二)在论坛上,针对高三毕业生填报志愿问题各自发表意见,并解答现场观众的疑惑。       见习记者 吕奇 摄
   高分拼名校,低分选城市
  “大学生已经太多了,招聘方只能通过‘985’、‘211’来初步淘汰应聘者,所以如果分数还可以,就要先拼名校。”14日上午,在“关注教育、关爱成长”系列公益讲座上,“国字号”教育专家陈志文支招2014高考志愿填报。
  14日下午1点,还未到讲座开讲时间,烟台市府礼堂已经座无虚席,众多家长、考生及部分高中老师已经就位,等待讲座的开始。国内权威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人才库专家陈志文做了题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家教的误区》的讲座,就眼下中国高考改革形势和今年填报志愿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最受家长和考生们关注的就是高考志愿填报问题。对此,陈志文建议,如果考生的分数能够达到“985”、“211”这类学校的标准,要优先填报这些名牌高校。
  对于分数达不到名校的标准,在一本或者二本以及选专业还是选城市之间犹豫的考生,不要在乎所谓一本或者二本的标准。“一本和二本是历史问题,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校或者专业的层次,有些学校、专业在不同的省份招考院的名单中,一本或二本的界定也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和考生其实是不必太在意的,除了‘985’、‘211’,一本和二本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对于分数不太突出的考生,陈志文建议要重视地域。“选择一个大城市去读书,就是让孩子去长见识,见识太重要了,绝对是能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起到重大影响。”陈志文说。
  讲座还邀请到了烟台二中高三实验班班主任孙英战老师和烟台三中高三级部副主任姜庆燕老师,在现场进行了高考教育微论坛讨论。最后,陈志文和两位一线高三老师共同回答了家长们的提问,现场提问非常火爆,家长、考生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都得到了详细的回复。
高校招生已经进入买方市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减少,从而从根本上导致了生源减少。高校大扩招后,即使上大学也不能保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就导致本来有条件上大学的生源流失。越来越大众化的大学,不再是难以亲近的象牙塔,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巨大危机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高校招生进入了买方市场。
  陈志文分析,人口的下降带来学生数量的下降,目前一些中小学的学生荒现象已经很明显,对于高考的影响也在5年前显现——从2008年起高考报名人数直线下降,学校作为卖方市场的局面已经转变。1999年开始施行的高校大扩招的政策,历经十余年已促成了当下高校宽进宽出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大学文凭贬值,进而引发大学生就业困难。
  2013年,山东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2%;新疆有0.46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3.53%;“上学无用论”进一步加剧了招生困境,这让原本日子就不好,主要依赖学费运行的普通高校雪上加霜,最终造成了高校的生存危机。“当大学不再是少数人才能进入的象牙塔,而越来越大众化的时候,中国的高校招生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陈志文说。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全民留学热情的逐年高涨。2009年起,出国留学的人数连续四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2012年更是逼近40万。一方面是大批普通院校招生遇冷,另一方面是国内一流院校依然竞争激烈,这反映出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在中国还将长期存在。
  不仅生源减少导致了招生困难,一些原本具备读大学资质的年轻人不再选择上大学也是另一个原因。对于高校来说,近年来,录取后不报到现象越来越严峻。很多高职的不报到率超过30%,一些地方本科不报到率超过10%。“综合多项统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带来严峻挑战。”陈志文说。
“精英教育”全球都一样
  说起现在很多家长推崇的西方教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这些词汇:快乐、尊重、个性等。那么,西方教育的精髓是这样的吗?陈志文就这一问题向各位家长、学生做了分享。其实,“精英教育”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很多家长存在着误区。
  陈志文介绍,在西方上流社会最为推崇的伊顿公学中,学生是分“三六九等”的,每个等级的学生都穿着带有不同标识的服装。而在伊顿公学的校规里,体罚、禁闭、禁足也是有的。“惩戒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一个孩子不懂得敬畏和抗挫是不能成长的。”陈志文说。
  陈志文还列举了奥巴马对孩子的几条家规:非周末不允许接触电子产品;必须有两项体育运动,父母指定其中一项;必须吃下自己碟子里的所有蔬菜,如果说不饿,那么之后就不能要求吃饼干或薯片;外出旅行时,即使学校不要求,也必须就所见所闻撰写报告。“中国社会的传统是一直奉行‘精英教育’,其实全世界的精英教育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你必须优秀,能做得更好。”陈志文说。
  陈志文认为中国的家长有的方面做得非常不好,总要选择最好的,而不是最合适的。孩子念书,必须要考到什么等级的大学,而非考虑这个学校是否真的适合孩子。但这种想法最后一定会损害孩子未来的成长。很多中国家长盲目让孩子追求好的学校,好的成绩,却忽视了一点——人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成长,还有其他协调各种资源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远比你的知识重要,从哪毕业的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现在孩子恰恰最缺的就是这点,抗压能力很差。这些往往是家长观念不重视导致的。
  比如在填报志愿上,家长有责任以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引导孩子填报志愿,但是只能是引导。“即使大学填报得不好,专业选择错误,只有孩子自己去经历了才会知道,每一个失败的过往都会为个人的成长积累经验。”
  同时,陈志文建议家长要对孩子有正确的认知,人与人是有区别的,对孩子要有清醒的人生定位,另外不能拿成人的尺子来丈量孩子,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教育问题。
本报记者 刘清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