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重提“呼格案”,认错才能纠错
2015年03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需要变革的,恰恰是那些存在问题的领域或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发现问题、承认问题、直面问题,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有效率。
  昨天上午发布的“两高”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呼格吉勒图案。这起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反映出司法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呼格案”写入“两高”报告,客观上体现了直面问题的态度。
  在今年的两会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直言“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张德江则在人大会议上提到“教训十分深刻,必须引以为戒”的衡阳贿选案。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在两会这个最高政治平台之上,代表委员的问题意识,更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不可或缺的。
  与问题相对的是成绩,成绩不是不可以谈,但要适度。成绩谈得过多、比例过重,很容易就把问题掩盖起来,甚至让人不思进取。近期不少电视台都在播放《平凡的世界》,剧里的省委书记乔伯年就提到,越是贫困落后地区,那里的领导脑筋也更僵化,说的就是那些不愿面对问题,还满口“形势大好”的人。如此一来,结果必然是积重难返。
  特别是现在,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需要变革的,恰恰是那些存在问题的领域或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发现问题、承认问题、直面问题,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有效率。几天前,王岐山在听取代表关于农垦改革的发言时,就忍不住插话说“还是要少说点成绩,多谈点问题和建议”。中央领导都急着要听问题,足以反映改革任务的紧迫性,只不过就像那位被打断的发言者,有些人没能跟上节奏,没能走出“强调成绩”的思维惯性。
  当然,仅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直面那些改革中的真问题。今年2月份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说到中国目前的改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解决的自然不是不痛不痒的小问题,而是关乎体制机制的大问题。就像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提到的具体案件不止一个,“呼格案”写入报告备受关注,就是因为它关系到公检法机关“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的体制性问题。至于人大工作报告中的“衡阳贿选案”,也是类似的情况。
  在两会上谈谈成绩,表表功劳,确有鼓舞人心和士气的作用,但是用更多的时间谈问题、找不足在当下或许更能让人“深受鼓舞”。只有真正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