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啥斗不过骗子
2015年03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慧松

  “当初,我觉得他不像坏人,也没想他若不还款咋办?”今年2月,省城一高校学子小明(化名)替“数码公司负责人”郭某在泉城路一店铺通过“0元购机、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部苹果六手机。郭某承诺:购买的手机归自己,自己替小明分期还款,而小明则得到1000元的好处费。可哪知3月份小明收到银行发来催缴欠款的短信,才发现郭某不过是个骗子。(详见《齐鲁晚报》12日C17版)
  这样的骗局其实算不上多高明,如果当事大学生能有必要的防范意识,遇到类似情况能多留个心眼,进行必要的核实,相信是不会上当的。更让人郁闷的是此等事情绝非个例,如果让骗子评选心目中最中意的易忽悠群体,大学生恐怕会榜上有名,大学生被形形色色的骗局算计的事是家常便饭。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情况?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父母在生活上大包大揽,孩子除了学习外,啥事都不用操心。长此以往,很多孩子或许成绩优异,但却缺乏必要的自理和应急能力以及防范意识,成了高智商、低情商。而进入大学后,学校里设置的科目虽多,但主要还是围着课本转,大学生较少受到诸如“防骗”“防忽悠”之类的教育。很多大学生从年龄上来说早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文化程度也已经是高学历,但社会实践能力、防骗意识却还停留在中小学阶段。
  面对骗子频频给大学生上“社会课”局面,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应多管齐下,防患未然,给大学生补上一堂防骗课,让天之骄子们除了拥有文凭和知识外,也能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应急能力,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