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化大,进城老人想“回家”
招远市蚕庄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本报带你领略这里的文明气息
2015年03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蚕庄镇的“秧歌进镇”表演热闹非凡,一家三代人齐上阵。 本报记者 王晏坤 摄
     本报记者 王晏坤 通讯员 陈菲菲 盛宪学 路智钦

  日前,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文明创建总结表彰大会上,蚕庄镇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成为本次烟台市唯一新入选乡镇。国家级的文明村镇到底是啥样的呢?入镇进村的柏油路、配套完善的居民社区、清新宜人的生态园区、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每村一处的“庄户剧院”……本报记者走进蚕庄镇,带您感受这座胶东小镇的文明气息。
近年村镇变化大 老少都愿回家乡
  宽广秀丽的社区广场,四通八达的大小街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崭新楼房,都见证了蚕庄镇近年来的发展,辖区居民更能亲身感受到文明城镇创建带来的变化。
  蚕庄镇前孙家村73岁的老人孙绍兰的两个儿子都在青岛工作。春节期间儿子想接她去青岛住,但被老人拒绝了。“要是十年前让我去,我没二话,但现在村里这么好,一点不比城里差,我不愿往城里钻。”孙绍兰说。
  与孙绍兰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蚕庄镇西沟村的李为贤。今年68岁的李为贤13年前随儿子进了城,随着近几年村里镇上发展越来越好,他回家的愿望越发迫切。
  除了老人,随着镇上创业就业政策越来越好,一些外出求学打工的年轻人也琢磨着回家做点事。
小乡村大建设,村居堪比“高档社区”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化让蚕庄镇的居民改变了进城谋生的心态?这要从由村到镇的各项发展建设说起。
  走在蚕庄镇驻地蚕庄村的大街上,可以看到道路两旁的房屋粉刷一新,崭新的沥青主街道规划了交通标识线,村内大街小巷实现全部硬化;村民门前的花墙内,绿化苗木整齐洁净;路两边的二十四孝等文化墙更是美观大方。
  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上,蚕庄镇前孙家村在市、镇两级的帮助指导下,投资900多万元对村里的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还建设了公园、亭、廊、石碑等,让村民有了休闲去处。
  西沟村,在招远市算得上是名村。该村如今已是一个完全城市化的新村,没了平房瓦屋,也不见柴草堆,村民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街道干净整洁,俨然是大城市里的一个高档社区。
  上述三村仅是蚕庄镇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缩影,蚕庄镇党委书记曹胜介绍,2014年该镇就以创建省级示范镇、申报全国重点镇和筹备省级生态文明现场会为契机,市、镇、村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按照“国家级生态示范镇”标准,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山东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副省长张建国、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副书记张永霞、招远市委书记张伟等各级领导多次到蚕庄镇视察时,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化大院用得好,尊老爱幼刻墙上
  曹胜说,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上,除了物质方面硬件设施的建设外,更要把文明“种”在老百姓心里。一个地方居民的行为举止,可以体现出当地的文明指数,影响这一指数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的文化建设和底蕴。
  蚕庄镇的文化建设,要从文化大院和庄户剧团说起。在蚕庄镇,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处文化大院,或大或小,农闲时每天会有村民们自编自导的节目上演,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就从这里开始影响村民。
  除了文化大院和庄户剧团,村里的文化墙也不闲着。勤劳致富、和美相处、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扶危济困、孝老爱亲……西沟村长近300米的石刻文化墙上,所刻的字句都是西沟人对道德建设的感悟。
  烟台首位“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就是蚕庄镇人,他的一笔笔汇款就是从蚕庄寄出,汇给了他乡的寒门学子。而今,全镇上下提到刘盛兰无人不晓,庄户剧团也在着手为他创作演出节目。  
  “每年蚕庄镇在全镇范围内评选出‘文明示范户’并进行公开表彰与奖励,同时加强日常教化,对部分群众的不文明习惯和生活陋习进行约束。”曹胜说,通过持之以恒的“软”激励和“硬”制约,居民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镇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