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市民在三八路人力资源市场上寻找工作。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3月12日上午8点刚过,46岁的陈如强便和妻子郭素榕,从河北景县老家赶到位于三八路的人力资源市场。老陈跟许多求职者一样,期待能在招聘会上觅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虽然元宵节已过,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返城,但三八路人力资源市场仍是人山人海,入口处还不断有人流涌入。现场内的交谈声、电话铃声、脚步声……混在一起。老陈和妻子一前一后艰难地在求职大军中挤来挤去,眼睛却始终不肯离开不断变化的招聘岗位。好几次,他都差点和迎面而来的人撞个满怀。
在这之前,老陈一直在建筑工队上推砖、砌砖,干得都是体力活。四年前,他给河北景县留智庙镇大屯村一家私营企业干建筑工,工程结束后,却迟迟没能领到本该属于他的3000多元工资。“雇主说没钱,咱也没签合同,只能忍气吞声。”
听镇上的人说国外打工赚钱多,老陈在2013年跟随村友通过聊城一家外派劳务公司去往安哥拉做建筑工,劳务公司承诺每月可拿到7000元工资,都是当地的大单位。按规定,老陈一次性支付给劳务公司8000元介绍费,加上办理护照、体检、交通费等,出国前老陈前前后后交给劳务公司一万多元。
但出国后的打工经历,却不像老陈想象的那般美好。他跟另外三名中国务工人员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房子是自己用铁皮临时搭建的简易居所。老陈的第一个包工头是安徽合肥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工队里的务工人员多来自河南、山东、四川等地。最初承诺两个月一结算,但一直干了3、4个月,每人只领到一万元工资款。工队里同去的很多人都熬不住了,提前回国。老陈盼着多赚钱,咬咬牙选择继续干。半年后,包工头手头没活了,又将老陈转给了另外一个包工头。
“干了大半年,第一个包工头就给了一万块钱,把我转给第二个包工头的时候,还要求我向第二个包工头交两万元的人头费。”老陈说,两万元人头费要从他的工资里扣,继续干了20多天后他彻底死心了,便独自回国。“回国后曾找劳务公司讨说法,他说我没有履行两年的工作期限,他们不负责。这样算来,我是一分钱没赚到。”谈起在国外打工的经历,老陈很懊恼。
他说,建筑行业找工作容易,发工资不靠谱,他想换个工厂的工作。但在招聘会上转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厂都有年龄限制,18岁-40岁,我已经超龄了。”老陈无奈地说。
在采访间隙,记者提议拍张照,老陈摆摆手谢绝了。“儿子已经18岁了,不想让他看到。”老陈说自己的压力很大,老父亲已经快70岁了,儿子也快成家了,他得努力赚钱给儿子买房子结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