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习近平
从文献数据库管窥“习式风格”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博鳌亚洲论坛让中国再次成为焦点,如何让外国嘉宾快速读懂中国,会务组特意布置了一个展台,摆放着九个语种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没有什么方式,能比直接阅读习近平的这本著作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理解当前的内外政策。
  文章是思想的凝炼,又能产生很好的宣传效应,中共历来重视“笔杆子”问题,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阐述对局势、改革等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已是传统。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让人对中国新领导层的思路和战略能有清晰的了解,有助凝聚共识。
  在去年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习近平早年还曾出版《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书籍。一贯的语言质朴、思想深刻、无空话套话,有研究者称其为“习式风格”。“习式风格”如何一步步形成?本报记者检索相关数据库,从一篇篇作者为习近平的文章中,去感受他的语言,琢磨文字背后的思想境界和信仰追求。
  本报深度记者 王海涛 
实习生 于民星 冯岩岩     

  23年间,习近平在期刊发表文章至少211篇
  截至3月23日,在“中国知网期刊库”检索,可查到517篇(文章因被转载有重复)署名习近平的文章,发表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因中国知网期刊库能查询到的期刊文章最早为1989年,所以该检索结果不一定与实际数量完全符合)。从这些文章的署名作者职务上,我们发现,习近平在不同工作地点和不同岗位上,对“笔杆子”的重视是一贯的,并且身体力行。
  数据显示,1989年到2012年,习近平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有211篇(不含内容重复的文章),平均每年公开发表文章约九篇。
  刊发这些文章的期刊范围比较广泛,既有中央级的期刊,如《求是》、《党建研究》,也有地方党校的学报,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既有管理类的期刊,如《领导科学》,也有学术研究方面的期刊,如《清华大学学报》。
  这些文章涵盖的领域也比较广,涉及党的建设、干部队伍、经济发展、三农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学习、法制建设、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对外开放等领域。
  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能查到习近平最早发表的文章是在1985年第一期的《人才研究通讯》,文章题目是《振兴经济要念好“人才经”》
  根据“人民数据库”检索获知,习近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是在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正定翻身记》,当时习近平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该通讯由新华社记者赵德润采写。
  习近平第一次与中共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求是》接触是在1994年。那年,习近平接受求是杂志记者采访后,《关键在于不断提高综合协调能力——访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报道刊发在了当年第12期《求是》杂志上。
  两年后,习近平首次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扎扎实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刊发在1996年《求是》第10期的“改革开放论坛”栏目中。当时,他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
  一贯尊重老干部,30多年前倡导“尊老”
  习近平一向高度重视文风问题,认为“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他对文风的重视是从自身做起的。据《正定翻身记》作者赵德润回忆,他们当时因采访接触过很多县委书记,“他(习近平)在其中很突出的特点是,有思想又很真诚”。“有思想又很真诚”是一名新华社记者对习近平的第一印象,文如其人,“习式文风”正是其为人做事的映射。
  1984年12月7日,署名习近平的评论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第一次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四版上。在这篇1400余字的评论中,“习式文风”初露峥嵘。
  评论开篇直抒胸臆,亮明观点,“最近几年来,随着机构改革,一大批老干部主动退居二、三线,把担子交给中青年干部。后者如何才能挑起重担,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呢?我认为,中青年干部尊重老干部,是一个重要条件。”如此简明扼要和习近平以后讲话、写文章的风格是一致的。
  该文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老”说起,辩证分析“尊老”这一传统美德,其间更引用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郑板桥的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毫无做作之感。习近平著文讲话经常用典,但均是信手拈来,不生硬,这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文中,习近平提出“新老干部的交接班必须是既合作又交替。这里,‘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础。交替是合作的结果,又是为着新的合作”。这一认识不仅在当时,即便在当下也有深远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深刻的政治见地。随后,作者又提出了“认真学习老干部的坚强党性”、“继承老干部的优秀品德”、“大力发扬老干部的优良传统”和“热情照顾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四点措施,一直到今天,习近平对老干部的尊重之情都溢于言表,认为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
  此文真实记录了习近平作为一名刚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不久的年轻后进的心声,也是“习式文风”面向全国的首次展现。全文无空话套话,语言质朴,观点鲜明,辩证地剖析问题,又能提出具体对策。那一年,习近平31岁,刚履新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一年。
  文风问题看似是文章之风,实则折射的是干事执政之风。习近平本人对此自律甚严,以实际行动力行倡导,并要求领导干部落实贯彻。2010年5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讲话,该讲话在当年第10期的《求是》杂志发表。
  两年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的实施让中国官场风气顿时一变。八项规定中的一些措施就源于习近平的这篇讲话,如讲话提出了改进文风的三项措施:“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呼声”、“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特别要大力改进会风”。
  1990年写《为官之道》,特别强调重廉重法
  习近平的仕途起自河北正定,一路走来,稳健有力,这和他一以贯之的“为官之道”是密不可分的。这从他早年公开发表的《为官之道》和《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可见一斑。当下还不时有声音怀疑中国的反腐能否持续,他们恰恰忽视了习近平为官一贯的要求——重廉重法。

(下转B02版)

  1990年,习近平从福建宁德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当年在《领导科学》发表了一篇《为官之道》的文章。他从本、理、德、义四个方面谈做官:一是“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二是“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
  这篇文章不长,但内涵十分丰富,可以看出习近平对这一问题有过长期思考。他认为“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当官重在做事,青史留名者不是官衔高者,多是做事者,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冰父子、设计赵州桥的李春等。
  文章中还对为官明法进行了阐述,并引用北宋包拯的“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反对好人主义,提出领导要“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
  这篇文章发表14年后,习近平已经从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来到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浙江。他又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当时他的职务是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文中谈到“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首先要算算‘三笔账’”,一是利益账,“我们得到的已经不少了,应该十分珍惜”;二是法纪账,“千万不要以为吃一点、拿一些、玩一下没关系”,“不管是谁,违纪违法终将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三是良心账,以权谋私“不仅丧失了为‘官’之德,也违背了做人的良心”。
  2007年,中央组织部主管的唯一公开发行的党刊《党建研究》刊登习近平的文章《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提出领导干部要从“理念、德行、用权和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文中再次谈到做人和做官的问题,要“慎独、慎欲、慎微、慎交友”;在谈到领导干部不要为人情和面子所累时,认为“要学会包公的‘黑脸’”。
  从习近平关于如何为官的一系列文章可以了解,他对为官之道的深刻认识和对官场腐败的“零容忍”态度。这无疑再次证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官场的反腐整风,不会是一时之举。
  发展经济量力而行,曾给大干快上泼冷水
  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一篇写于25年前的文章非常重要,其思想至今仍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990年,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福建论坛》发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这是目前期刊数据库上找到的习近平谈经济工作公开发表的最早一篇文章。
  该文谈的是闽东经济发展,但从中可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些发端,有助于理解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文章认为闽东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四是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眼睁睁盯着一些近期不具备条件的事而不顾时机、步骤,这与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大干快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去年到闽东工作,听到三大热门话题:开发三都澳、修建福温铁路、建设中心城市。我认为,全区上下议论这三大话题的意义在于表明人们思变心切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之所以淡化这三大话题本身的期望值,就是因为要强调其中包含的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习近平在文中写道。
  关于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文章说,“应该在追求更高效益的角度上来促进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立足于追求高速度,往往使资源绷得太紧,整个经济生活没有回旋的余地,不恰当的速度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一种破坏作用”。
  该篇文章没有空话套话,用经济理论联系发展实际,论证有力,六大关系把闽东经济的优势、劣势、发展布局、未来出路谈得非常透彻。再对照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其实和习近平当年的这种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