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出自谁之口?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贵颂
  说中国是一个口号大国,恐怕没有多少人提出异议。有的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千方百计弄出一个好听的口号。马路边、山坡上、电线杆子,时不时地就有口号不请自到。
  于是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口号是干什么用的,二是口号是由谁制作的。 
  前一个问题我图省事,查了一下手头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面的解释为:“用来宣传、鼓动可供呼喊或表明综合性内容的简短句子。”那么,口号该由谁来制定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由于要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就要煞费苦心进行设计——没错,是设计。有时口号的确需要精心设计,这个“计”甚至是一种“计策”,令人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商量带领戍卒造反,陈胜便让吴广半夜里潜到驻地的古庙内,点燃一把篝火,模仿狐狸的嗓音尖叫:“大楚兴,陈胜王!”这一招一下子将戍卒们给唬住了,纷纷跟着陈胜“揭竿而起”。陈胜、吴广的口号是借助神灵来达到目的。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读了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却发现,范仲淹也曾利用口号来抬高自己、谎报军情。在北宋西北边塞吃紧的关键时刻,皇帝命令范仲淹前去指挥破敌。范甫一到任,屁股还没坐热,西夏帝国便惊慌失措,警告他们的军队:“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范雍)可欺!”过了几个月,又有人宣称,边区到处有人在喊口号:“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当然是指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可是,口号毕竟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化作退敌神器,无论是大韩与小范,基本是每战必败。最后,北宋只好与西夏谋求和解。范仲淹在这里搞的“虚假舆论宣传”,是借敌人之口来自吹自擂。
  口号最多的是假冒人民群众之口,至于说什么话,怎么说,则有人为你策划、规范好了。明朝末期,李自成起义造反,喊的口号是“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柳士同先生斥之为“纯属扯淡”。“老百姓不纳粮,你闯王吃什么?你手下的官兵统统喝西北风去?”问得真好。我估计,这句口号八成是其手下琢磨出来的,借民情民意来为李闯王脸上贴金。
  汉语有一个特点或者干脆说是缺点,就是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这样一来,就给一些口号制作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随便提出一个口号,如果不细究,不追问,是很难判断是居于何种状态。说是“闯王来了不纳粮”,百姓该纳的粮还是纳了,起义军却赚了个好名声。这就是口号的功能,口号的力量。
  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告诫我们,不要只喊漂亮口号,不做实际工作。
  末了还得声明一下,此文当然不是要对口号全盘否定。催人奋进的口号,名实相符的口号,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内容的精确提炼,非但不会令人生厌起疑,而且大受欣赏欢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