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火与民主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麓    
  鸦片战争打完后,中英两国签订条约。大清在战场上虽然败了,在“礼场”上却大胜英夷。洋人放下刀枪和大清官员打交道,屡战屡败,不得不虚心学习大清的办事套路,提上礼品,四处搞通融,找路子。礼尚往来嘛,没有礼,谁跟你往来。
  在礼来礼往的过程中,英国人将火柴带到了大清。那时的人生火通常使用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没见过火柴,觉得这玩意十分神奇,不可思议。有人称之为自来火,有人称之为洋火,有人称之为鬼火。反正不管叫啥火,它“擦之而火爆发”,比火镰子、火石、火折子等“国火”好用,皇亲国戚、大小官员竞相向英国人索要。英国人见状立刻明白商机来了,于是将火柴作为商品大量引进,很快占领了各大商埠,“国火”招架不住,纷纷败退。
  那时经济规律根本不起作用,决定商品价格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皇亲国戚和大小官员们的需求,他们喜欢啥,啥就贼贵,因而洋火的售价不断飙升,成了奢侈品。但皇亲国戚和大小官员们喜欢,再贵也要消费,反正不用掏自己的钱袋子。
  看到洋人轻轻松松将钱赚走了,有人路见不平出口相助。他们发文说,洋人先是看见地上冒阴火,挖开看是人骨,悟到人骨能够燃火。于是广为挖掘,遍采人骨,熬成膏剂。又用硫磺配合,造成火柴,行销世界。奈何人骨资源有限,所以售价极贵。此论一出,举国愤怒,火柴竟是人骨制成,英夷简直道德沦丧,灭绝人伦。一时间,洋火生意一落千丈,文人口诛笔伐,官人拒绝使用,百姓破口大骂,店铺不敢公开售卖,大有被赶出大清之势。
  好在大清国还有几个懂科学的明白人,他们撰文反驳说,洋人锄地是为了寻找生产火柴所需的磷矿,不是挖别人的祖坟,采出来的是矿石,而非人骨,人骨造火柴一说纯属瞎掰。将瞎掰掰清楚之后,国人开始认真向洋人学习火柴的制造工艺,开办自己的火柴工厂,洋火在大清落地生根,成了地道的“国火”,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引进火柴的问题上,国人总算识破了谬论,打败了瞎掰,但就在同一时期,在引进民主制度的问题上,谬论却打了胜仗,瞎掰成了胜者。
  大清在鸦片战争中一败再败,颜面尽失,战争一结束,道光皇帝鼓励大家查找原因,总结教训。有人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一书,给出了大清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洋人搞民主,我们搞君主。有人立马反驳说,大清之败,败在船不坚、炮不利,绝非败在政治制度,英夷那一套是虚伪的民主,不值得学习。空口无凭,有证为据,话说义律(编者注:时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回国搬救兵,女王一时没有主意,便召集官员百姓共同商议。结果官员要战,商人要和,议来议去好几天也没有拿定主意。在英国城里有一座罗占士庙,香火极灵,女王令大家一起到庙里抓阄,连续三次都抓了“战”字,这才决定和大清开战。如此“只问鬼神不问苍生”的民主制度焉能胜过大清“民为重君为轻”的君主制度?因此,技术可以学,制度决不能照搬。
  此论明显是瞎掰,但当时瞎掰硬是占了上风。此后,大清将洋人的许多先进技术学到了手,船也坚了、炮也利了,结果照样屡战屡败。继洋人的民主是鬼神论式之后,大清的瞎掰者根据形势变化,又创新出了多种论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结果,国家被越掰越落后,民主却只能在国门外徘徊。若在对待民主的问题上,大清能像对待洋火一样,多几分清醒,少几分瞎掰,多几分科学,少几分扯淡,也不至于说没就没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