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扫墓、插柳枝、吃煮蛋……
本色清明,这么过!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杨柳吐露新芽、百花竞相开放,又是一年清明到!如今提到清明节,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扫墓、踏青的场景,你可知道,清明节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俗,古代的清明节这天,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除了踏青、扫墓,古人们还会举办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在饮食方面也别有讲究,习惯了把每个节日都当假期过的你,不妨来看看“本色清明”是怎样的吧!
本报记者 高倩倩
吃煮蛋、蒸饼子
清明吃啥有讲究
今年85岁的王庆英老人家住在临沂市莒南县的一个小镇上,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她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患了多年的风湿病好像也没以前严重了。“本来腿脚就不灵便,冬天穿着棉衣棉裤更是动弹不得,天暖和了,日子好过了。”王庆英老人开玩笑地说,熬过冬天就等于老天爷又饶了她一年,“还不想带我走呢。”
说到即将到来的清明节,王庆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现在过节都简单了,不像以前有很多老说法、老过法。”王庆英说。
“清明蒸饼子,子女戴顶子。”这句在莒南县流传已久的说法是指,清明节时家里蒸发面饼,家里的子女就能戴上官帽当大官,虽无科学依据,但饱含着老一代人对子女的期待。在王庆英老人的记忆中,一到清明节,家里肯定是要蒸饼子的。“穷人家里就用地瓜面、荞麦面做,有钱的人家就能做白面蒸饼。”王庆英老人说,家里还会做“发团”,也是一种面食,寓意“发财发家”。
老人们过节都很讲究,有节日里的特定饮食,也有节日的禁忌。“清明节这天不能吃‘渣腐’(用磨制的黄豆和野菜等做成的一种食物),不能动碓(一种舂米磨豆子的工具),唯有这样,地里的庄稼才能越长越好。”王庆英老人说。
在“80后”唐苗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清明节早晨,母亲总会煮好多鸡蛋,上学时随手抓一个放在书包里。“同学们都会带着煮蛋来上学,我们还会玩‘碰蛋大赛’,看谁的鸡蛋最结实。”唐苗说,聪明的同学就会拿自己鸡蛋的小头去碰别人鸡蛋的大头,“大头的那一边一般都是空的,很容易就碰坏。”小时候的记忆虽已渐趋模糊,唐苗回忆里的那个画面依然很美很甜。
添坟、压纸钱
扫墓时辰要选好
每年的清明节早晨,67岁的张荣富都会带上铁锹到祖坟上添土,“这叫添坟,就相当于给阴间的老祖宗们修整房子。”张荣富说,父亲健在的时候,这是父亲的活儿,父亲去世后,他承担起了这个角色。
今年67岁的张荣富是德州陵县的一位普通农民,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他所在的村子已经规划成新农村社区,也倡导“文明丧葬和祭祀”,可添坟的传统习俗,他一直保留着,“我这辈子是改不了了,这些老规矩不能忘。”
“别看就是简单地添点土,也都是有说法的。”张荣富说,清明节这天,村里的老少爷们都会早早起床,争先恐后地到坟上去添土,“时辰也是有讲究的,越早越好,早早添土就是瓦屋,晚的就只能是草屋了。”添土时,首先要将坟及其四周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坟上培上新土。近几年,张荣富所在的村子里又有了新兴法,就是清明节的早晨添坟时,在坟头上压点纸钱,“意思就是我们添土给老祖宗修的房子可能不合适,给点纸钱让他们自己修整、装修吧。”虽然听上去满是封建迷信思想,可张荣富还是会去这样做,“不知道到儿子、孙子这一代还会不会有,我这一辈肯定是要坚持下去的。”
清明节早晨添坟、压纸钱是男人们的任务,清明节傍晚则是女人们上坟扫墓的时候。“一般去上坟的就是儿媳妇和女儿,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也会赶回娘家给父母上坟。”张荣富说,上坟必须要等到太阳下山,女人们会带着水果、糕点、烟酒、肉食等祭祀品到祖坟上祭拜。
“父母都去世后,我的姊妹们来家的次数就少了,赶上清明节上坟这样的日子,一家人还能聚聚,拉拉家常。”张荣富说,现在的清明节没有了父母刚去世时的悲伤之情,更多的是兄弟姊妹相聚话家常的团圆,“都上有老下有下的,不赶上这么个节日,都出不来门。”
插柳枝、撒锅底灰
这些说法,你知道吗
“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插上柳枝。”今年25岁的沈凯老家在皖北地区,因为在外求学、工作,他对老家的清明节习俗印象有些淡化了,可插柳枝的画面总会浮现在脑海中。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老家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出门踏青的人们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这几天给家里打电话,我爷爷还嘱咐我折点柳枝插在住处呢,老人还是会记着这些。”沈凯笑着说,现在出门折柳树枝,应该属于破坏绿化树木吧。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在广东省的乳源县,人们会在清明节前把桃树叶子戴在头上,广西省横州镇的人们会在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各地插树枝的说法、做法和寓意各有不同,可人们对健康、辟邪的期望都是一样的。
除了插柳枝,在王庆英老人的记忆中,清明节还有一种传统习俗是撒锅底灰,意在防鼠害。以前做饭、烧水都是用柴火烧,锅底有一层厚厚的灰,到清明节的时候,就把锅底的灰弄下来放到簸箕里,然后围着屋里的墙和放着粮食的囤洒一圈,“这样可以防鼠害。”王庆英老人说。
踏青、放风筝
现在仍然很流行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约上三五好友,找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地方游玩一番,好不惬意!眼看清明假期就要到了,是不是已经坐不住了?千万不要觉得春游、踏青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们比我们更会玩。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踏青是古人过清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足以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城里人羡慕不已。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扫墓之余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古代的单身男女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往往在踏青时成就一段爱情。
除了踏青,放风筝、拔河、蹴鞠、打马球等传统体育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主打项目,只不过活在当下的人们,开始慢慢忽略它们和清明节的关联。
“放风筝、踏青这些还是有的,还真不知道拔河、打马球、蹴鞠等也和清明节有关联呢。”90后的胡靖宇说,天气刚刚转暖,公园里、广场上就会有很多放风筝的老人和孩子,小时候追着风筝跑的画面也还在眼前,可那时的他不知道原来放风筝是清明节的项目。
古人放风筝有讲究,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清明节的“断鸢去晦”。如今,人们放风筝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胡靖宇说,像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他最看重的是几天假期,却忽略了节日本身的传统意义。清明节假期他已经和同学约好要去游山玩水放松身心,“到时也可以带上足球和风筝,过一个本色清明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