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漾在黄河上空的激情民谣
菏泽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在创新中发展,在保护中创新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领唱:拉起来呦,拉起来呦!
合唱:呦嗨子呦呦!夯重!
领唱:都啊拉起来呦
合唱:呦嗨咿嗨呦嗨呦夯重
领唱:齐心呦,努力呦
合唱:呦嗨呦呦
领唱:来把硪抬
合唱:呦嗨咿嗨呦嗨呦
  ▲彭忠在教菏泽学院大学生唱黄河号子。
  ◤彭忠与硪工一起在拉高硪。
  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以下简称夯硪号子)是千百年来劳动者在治黄行洪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在劳作中用它抒发自己的情感。它独具魅力,自创风格,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但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夯号和硪工号子正面临着灭绝危险。2011年,夯硪号子被评为菏泽市级笫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其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支撑力。作为其保护单位,菏泽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坚持保护要在创新中发展,在保护中创新的原则,出台具体的保护实施方案,制定保护规划;同时走进大学校园,扎根年轻人心中等方式,充分挖掘这一黄河文化瑰宝。
  本报首席记者 李德领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十八弯横亘在中国大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创造出辉煌璀璨的黄河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南黄河河段,由于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年提高,遂使黄河成为世界闻名的“悬河”,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就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治黄行洪中创造出来的,硪工在劳作中用它抒发自己的情感,根据施工场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可给硪工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娱乐心情的目的。它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据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忠介绍,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城头山古城夯筑时期。考古学家通过对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墙解剖,发现了大量的夯窝,即是有力的佐证。在千百年传承和发展中,城乡盖房先夯实地基,打夯必喊号,有不打哑巴夯之俗。到了清代民国初年,鲁西南硪号子日趋成熟,喊唱硪号的人也越来越多,声腔也越来越美,这成为修堤工地上一种不可缺少的劳动文化现象,并渐具地方特色,在黄河两岸广泛传唱。
  “筑堤击实土层的这种工具,黄河下游的人通常称为硪,也叫夯,有墩子硪、束腰硪、片硪、灯台硪等,土工每上一坯土,硪工即按规定行硪击实,然后再加土,再行硪,堤防工程上称为‘层土层硪’。修筑黄河大堤必须用硪夯实,拉硪时必喊硪工号子,所以可以说硪工号子的历史就是黄河提防的历史。”彭忠说,硪工的工作有严格的标准,用灯台硪或片硪,拉高2.4米,共打5遍,最后达到每平方米9个硪花,硪花是硪工对硪击地打出的印痕的美称。
  夯硪号子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出来的,是黄河两岸人民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独特民间歌谣。它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鲜明,音乐铿锵,一领众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据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仅分布于菏泽地区河段的就有“二板号”“快号”“慢板”“十二莲花”“小号”等20多种。
  夯硪号子,俗称“打号”、“喊号”,唱号时,一人领唱名为“领号”,众人应和,名为“应号”。领唱者喊实意词,应和者喊劳动呼号,它以口头形式传喊,旋律不但简单优美,朗朗上口,好记易学,而且都能与硪起硪落地成为一个节奏。
  据彭忠介绍,夯硪号子产生于治黄,又服务于治黄,既是治黄的工具又是治黄的颂歌,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硪号子蕴涵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劳动者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安国家系民生的信念,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曲调多以宏亮、宽厚的声音为主,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节奏明快、雄浑粗狂。”
  夯硪号子是治黄史上的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自然、朴素、古拙、无需修饰的文化艺术,与民俗文化、生态思维、风土人情、地方语言、群落意识等紧密相连,有丰富的内涵,是多样文化形态的结晶。
  彭忠说,夯硪号子属于民歌的一种载体,是一种民间传统音乐,其主要特点就是高亢明亮、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一人领,众人和,灵活自由、音乐表现力较强,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价值和一定的音乐艺术价值,“它作为在治黄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形成地域色彩鲜明的音乐体系,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
  夯硪号子反映了历代劳动者治黄风貌,在治黄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报酬低少的劳作中,却充满了治黄事业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整齐协调,团结一致,从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沿黄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精神之花,具有永恒的实用价值。
它是治黄史上的文化瑰宝
“要在创新中发展,在保护中创新”
  据彭忠介绍,随着社会进步和机械化施工的普及,现代化机械作业取代人工集体作业,“硪”在治黄工作中已经逐步淡出历史舞台,除了偶尔能听到一两声简单的埽工号子以外,那些延续了千百年来的夯硪号子逐渐在我们的耳边消失。“曾经的号子头和熟悉号子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健在的也已达耄耋之年,而现在的青年一代,因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也没有了学唱黄河硪号子的兴趣,鲁西南黄河夯硪号作为历史遗产加以保护已是迫在眉睫。自从河南省孟州的江河号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思想上引起震憾,心中立即产生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还历史真实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2011年,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被评为菏泽市级笫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疑为其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支撑力。作为其保护单位,菏泽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坚持保护在创新中发展,在保护中创新的原则,充分挖掘这一黄河文化瑰宝。
  “我们充分挖掘、研究夯硪号子,并制定保护计划和措施,保护夯硪号子生存的环境,保护优秀民间艺人,蓄养传承源头,全面普查、掌握现状,运用现代的影音科技手段,把黄河硪号子文化记录保存下来,并分类立档,统一建库,信息共享,广泛征集夯硪号子的相关文物。”彭忠说。目前,夯硪号子已走进大学校园,与菏泽学院音乐系主任闫永丽联系,组织当代青年作曲家为黄河夯硪号子记谱,在记谱中,既保持原汁原味,又形成了独具黄河文化脉象的艺术形式。同时,组织十多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对黄河夯硪号子进行学唱。
  “现在正在筹备让夯硪号子与舞蹈密切地联系,立足时代而又不失传统。号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号孑的形体,舞蹈只能陪着号孑走,舞蹈艺术的融入,给夯硪号子带来了新的活力,更发挥了它独特的魅力。据了解,目前夯硪号子记谱10首,‘夯硪号子和音舞相遇’项目也在紧张进行中。”彭忠说,会唱夯硪号子的人已经越来越稀少,目前的工作就是抓紧时间抢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在纸上、录下音像,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那段光辉的历史。
  同时,彭忠告诉记者,作为夯硪号子的保护单位,菏泽市中华文化促进会还将计划创建“鲁西南夯硪号子陈列馆”常年展出,为夯硪号子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全市分布的旅游景点,通过图片、文字、书籍、音像、现场演唱等方式,向游人展示和介绍。
时序体 《十二个月》
  正月里,正月正,白马银枪小罗成,一十二岁打登州,打罢登州救秦琼!

二月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手使一对檀香拐,他和庞涓结冤仇!

三月里,桃花艳,三人结义在桃园。张飞桥头一声喊,关公月下斩貂蝉!

四月里,麦稍黄,宋太祖领兵下南唐。力杀西门刘金定,城头观兵赵君王。

五月里,五端午,伍子胥拉马过长江,江边抛下女娥皇,过关复仇变白发。

六月里,热难熬,关二爷马上手提刀。提刀不为别的事,八孔桥上斩蔡阳。

七月里,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织女掉下伤心泪,抛下两个小儿郎。

八月里,八月八,骊山老母把山下。下山不为别的事,只为徒儿樊梨花。

九月里,九重阳,天下好汉王彦章,打遍天下无敌手,来了存孝比他强。

十月里,十月一,宋江要杀阎婆惜,窝藏书信不离手,叫声淫妇自找死。

十一月里,冷似冰,白袍薛礼去征东,三鞭打遍东海岸,走马捎带凤凰城。

十二月,一整年,吴王领兵下江南。杀了刘王心不甘,铁笼山上把营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