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卷首
2015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似乎都有些许看腻了,最近朋友圈快被泉城路贵和门口那只巨大而萌胖的小黄鸭给刷爆了!我想似乎除了两年前那场重装开业,坐拥济南最高端商业的高冷贵和很久没有这样被刷屏了吧!主题展,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开始占领济南各大商业地盘,传统商业突然因其吹响了强势回归的号角声!也许这周末恒隆广场的糖果传奇也会完成搭建,到时候想必又是少不了一阵刷屏!
  作为一个资深的从eBay期间就网购的三黄钻的买家,我不想去为淘宝奏哀曲,却着实想为即将复苏的传统商业唱唱赞歌!在这之前先讲一个与商业无关的小案例吧。
  众所周知,杭州的西湖是整个城市最著名的景点,十多年前西湖决定战略性免费开放,放弃每年两千余万的门票收入,转而带动周边隐性消费。十几年间,西湖门票少收了两亿多,却为杭州每年撬动了几百亿的旅游收入。圈里的人都知道,西湖有个著名的“241”算法,就是说只要每个游客在杭州多留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
  这样的案例在西湖免费的十几年间反复被提及,各种赞歌也被唱了无数,而我只是觉得,西湖的免费之于杭州,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一座城市的体验感。以前是杭州人的西湖,外地人只能观赏,现如今是地球人的西湖,所有人都可以享受。
西湖之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仿佛是把江南的文化时刻立体的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你可以黄昏来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可以雨后来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能够醉生梦死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还可以“忆江南,最忆是杭州。”不论是静坐于湖边、畅舟于湖面,品茗于亭台还是寻欢于楼阁,所有与杭州的一切风物,都离不开一个随时可去的免费西湖。
  其实讲了那么多的西湖,无非在讲一种体验。旅游是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却也是最无法替代的体验,你可以把所有行程的一切都交予电商打理,却不能在家中收到一个快递,里面包着“到此一游”的感受。
  随着今年双11额度再度刷新纪录,我也开始逐渐厌恶起曾经一度依赖的电商,且不说真货假货,淘宝的价格就越来越没含金量,无法实际体验的感受也促使很多人收货即退货。淘宝运营成本的增加和鱼龙混杂的市场氛围,让人看到了一度被打入冰窖的传统商业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而商业主题化的氛围,不得不说是如今传统商业最容易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
  南有K11,北有芳草地,大悦城四处搅局,这些被商业奉为经典的主题化商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统商业传奇。就拿多年前K11莫奈展来说,展期内吸引了三十余万人次观展,整个商业综合体的营业额因此增长了20%,而如今K11正在举办的达利艺术展,更是人潮鼎沸,从年中便开始引人注目,一开幕更人满为患,不仅传统市民喜爱,众多明星也自告奋勇参与其中,还不时在微博炫耀一下自己的文化品位。
  如果说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只是某些商场与某些艺术机构的合作,不足成为模式,那今年全国多个大悦城蜡笔小新25周年展、超级玛丽30周年纪念展、哆啦a梦诞生前100周年展、乾隆号下个江南等主题展为大悦城带来了传统商业无限艳羡的人流与氛围。
  如果说两三年前,传统百货还在羡慕Shopping Mall的体量与多元化品类,现如今两者也并无太大区别,都可以算作传统商业模式,即便是有餐饮的高访问、电影院的高频次,那些能卖得上价的铺位依旧人影稀疏,撤柜率依旧高居不下。也正因此,主传统商业需要一个区别于网络的体验化服务,主题展正中下怀!这也是在北上广的商场里,每个主题展之间只间隔一个临场搭建的时间,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展接一个展。
  也许济南的商业氛围还未有北上广那样竞争激烈,但随着各大地产推出的商业项目逐渐增多,购物中心的公共空间和对外形象亟待个性化突出,各类主题展正是区分出各家特色的地标性展示,一方面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公共文化体验,另一方面也为商场营造了一股城市公共生活风气。对于购物者而来,一旦将逛某个商场当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会经常来这个商场。而当购物中心逐渐从地标式建筑转型为更富内涵的主题旅游景点和展示人文历史的场所时,自然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店,并延长消费者的在店时间,从而带动销售的增长。
  传统的商业需要创新的营销模式来重新吸引顾客的参与及消费,主题展毫无疑问是最成熟、最便于操作又最受欢迎的模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