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娘还在,日子就有奔头
为照顾好母亲,70岁还要种庄稼、当清洁工
2015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延荣喂母亲喝蜜水。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马光仁                 
  常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应是颐养天年,饱享清福,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可归德镇永平村70岁的张延荣却仍下地种庄稼,在村里当清洁工。他如此“拼命”,就是为了多挣些钱,用来照顾好家里95岁的老母亲和身患残疾的老伴,他用孝心和日趋年迈的身体独自撑起一个家。张延荣的孝顺故事让街坊四邻深受感动,乡亲们都称他是“古稀孝子”。
■母亲便秘,儿用手指帮她往外抠
  张延荣是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平时不善言谈。他的母亲李玉英老人今年已95岁高龄,患有直肠癌和类风湿关节炎,腰、腿都已变形,卧床有一年时间了,但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红光满面,丝毫看不出卧床已久。老人头脑清醒,对几十年前的事还都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自己婚后生育了5个孩子,张延荣是唯一的儿子,虽然一生坎坷,历经战乱,饱受天灾人祸,家里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但她和老伴缩衣节食,还是将5个孩子拉扯成人。1969年,张延荣的父亲去世后,李玉英老人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2004年有段时间,李玉英老人经常便血,张延荣带她到市区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由于年龄偏大,老人动术手有风险,医生特意为她开了中药,当时为了给母亲拿药,张延荣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块钱外债。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张延荣一天两次给母亲熬药,他经常熬到夜里12点,第二天一早不到5点就得起床。长期服药致使老人经常便秘、脱肛,甚至有时大小便失禁,拉尿在床上。作为儿子,张延荣不嫌脏、不怕累,母亲便秘,他拿手指给母亲往外抠;母亲脱肛,他用手为母亲托回去;母亲大小便失禁,他就替母亲擦洗身体,清洗被褥、床单、衣服……在儿子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
  赡养伺候老人,全在于细心,在细节处体现晚辈的孝心。去年11月,李玉英老人的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无法站立行走,至今卧床不起,更离不开儿子的照顾。虽然老人对饮食没有特别要求,但为了让她吃好,张延荣按照母亲的生活习惯,特意为她制订了专属菜谱。每天早上,老人固定吃两个鸡蛋,张延荣将煮熟的鸡蛋扒好,和稀饭一起放在母亲床边,等凉好后再喂给她吃;老人的牙齿已经全部掉光,为让她吃好午饭,张延荣先把肉食煮好剁碎,加上蔬菜后回锅炖烂,尽量做到饭熟、菜烂、汤香;老人的晚饭很简单,张延荣给她买些平常爱吃的蛋糕,再冲一碗加香油的蜂蜜水,就着喝下,既舒服又可口。
■种地打工,一个人养活三口人
  在伺候95岁老母亲的同时,张延荣还要独自照顾自己的结发妻子。妻子李元花比张延荣年长一岁,今年71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耳朵失聪,腿部肌肉萎缩,现在只有借助拐杖才能行走。妻子丧失了劳动能力,平时连饭都做不了,全家的担子都落在了张延荣一人身上。除了一个人打理家里的8亩土地外,农闲时,他还要在村里当环卫工,每月有240块钱的工资,再加上355块钱的低保金,全家3口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多块钱。母亲和妻子常年有病,既要花大量精力照顾,也要花钱治疗、买药,同时维持家里其他开销,对于日子本就拮据的张家来说,能够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
  张延荣有4个妹妹,按理说可以帮着哥哥轮流照顾母亲,但这些年来,一直由张延荣独自承担着赡养老母亲的义务。“4个妹妹的经济条件一般,身体也不好,作为老大哥,不想给她们添负担,虽说我家条件也不好,但我身子骨还硬朗,照顾俺娘和老伴,一点问题都没有。”张延荣说,妹妹们经常拿着东西来看望母亲,给她按按摩,陪她聊聊天,这让母亲感到很知足。“孩子们都挺不容易,特别是延荣,都70岁的人了,还家里家外忙活着,村里像他这岁数的,早就不干活了,可他还伺候着两个病号,真够累的。”说起儿子这些年的付出,李玉英老人感到很愧疚。
  张延荣说,自己是个普通农民,没有耀眼光环,没有丰厚家产,伺候老母亲也不觉得有啥惊天动地,这是做人的本分。“俺们村地处山区,可以说是个穷山村,家家户户经济条件普遍不好,俺娘这辈子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把5个孩子拉扯成人,可以说是饱尝艰辛,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张延荣告诉记者,母亲一直是全家的主心骨,现在她老了,不能动了,当儿子的照顾她是理所应当的。“现在生活是苦了点,累了点,但只要有娘在,我就感觉自己年轻着呢,日子还有奔头。”
孝子故里孝道人请推荐“身边孝子”
  人杰地灵的长清是孝子故里,郭巨埋儿的故事就起源于这里。这个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虽然孝得有违人伦,但中华民族崇尚孝道、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是凝结成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体,从来没有被抛弃过。孝与忠一起构成中国千百年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两大精神根基。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离不开忠孝两字。孝是对老人和长者的尊敬,忠是对事业和信仰的坚守,离开忠孝,我们的文明便堕入虚无,一切皆无从谈起。
  弘扬孝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渠道,是媒体的责任担当。孝子故里不乏孝亲人物,在采访中,许多长清孝子给了我们难得的感动。这些草根人物生活得平凡普通,却演绎出了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伟大。在长清区自来水服务中心和长清饮用水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一系列报道,向这些孝亲人物致敬,为他们喝彩,同时希望读者关注身边的平凡,挖掘和发现更多的孝亲人物。
  如果您身边也有令人感动的孝亲人物,请告诉我们。我们栏目记者的电话是18354167086,办公电话是15706411177。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