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 今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76周年,在北京雍和艺术馆举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新书发布会。新书是一部名为《浩气长流》的画册,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内容是重庆50余位画家历时8年完成的画卷。原作长达1012米,描绘了1438个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人物,总装裱面积近30000平方尺。到场的有数位年逾九旬的国军抗战老兵,有国共抗日将领的后代和各界文化名流数百人,而活动的主角,却是民间人士王康。 王康是一位当代奇人。他生于194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有位电影学院教授拍了一部名为《六十》的纪录片,从头到尾都是王康述说生平,讲的是四川话,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王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父亲就蒙冤入狱,母亲是一位深受学生敬重的中学教师,舅舅唐君毅则给了他深刻的精神影响。恢复高考后,他考入西南师范大学,发起普遍人文学社,并任社长。毕业后任中学教师多年。 我第一次与王康见面是十几年前。当时余世存主持《战略与管理》杂志,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一次沙龙,主讲人就是王康。当时,台湾由陈水扁当政,内地一些网友主张武力统一的声音分贝很高,在沙龙中亦如此。王康当时已经完成了五集电视政论片《大道》。他对第三次国共合作寄予很高的期望,当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现实性。不承想几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终于握手,为中华民族的前景展示了新的可能。 以后和王康的接触多了起来。2003年,我到重庆参加卢作孚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那个会上,发言最精彩者首推王康。又过了几个月,王康来到北京,约我到何家栋先生家中一聚,然后一起看望李慎之的夫人和女儿,促进李慎之遗著的出版。王康一向心高气盛,中国知识分子能被他看得上的并不多。 不久,知道他又投入了一项有关抗日战争的国画创作。最早提出动议的是重庆画家欧治渝。2004年,欧治渝找到王康,提出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应当为200多名抗日战争的阵亡将领画像,当即得到王康的支持。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死伤军民3500余万,为二战各国死伤总人数之一半;阵亡将士340余万,居各国之首;而阵亡将领200余名,则为二战65国阵亡将领之总和。因为阵亡将领中相当部分属于国军,多年来被人为遮蔽,亲属不敢声张,公众几乎茫然无知。客观叙述事关民族大义和历史正义。王康虽然不是画家,但他此前担任过《 抗战陪都》、《重庆大轰炸》、《抗战》等电视专题片的总撰稿,对重庆作为抗战陪都的历史地位,民国政府、民国军队和蒋介石等在抗战中曾发挥过的积极作用,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挖掘,使欧治渝感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令欧治渝始料不及的是,他请王康参与,王康却成为这项文化工程的不二主角,画卷也从最初设想的三米长的阵亡将领图,扩展到一千多米长的全球视野的抗日战争全景图。 当今中国进入趋利的时代,没钱办不成事。支撑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需要巨额投资。王康虽然注册了一个陪都文化公司,其实手里没有钱,也不热心挣钱,甚至为着心中的理念,有时送上门来的钱也不收。当地政府曾经主动表示愿意投入资金,他谢绝了;台湾方面愿意承担展览费用,他也婉拒了。整个创作过程,一是靠画家的无偿奉献,二是靠理想主义对企业家的感召,让他们自愿捐助。王康是个很牛的人,绝不低声下气、请求施舍。有人说,《浩气长流》的出现,是中国文艺复兴的起点。我觉得,中国文艺复兴的关键,就在于民间高远的精神追求能否得到适宜的环境。 这部国画长卷虽然于2007年在台北成功展出,但在大陆至今无缘与观众直接见面。我也曾遇到几位从事美术展览的专业人士,建议他们与王康沟通,举办大陆首展。有一位与王康进行了认真的沟通,最后因种种原因未办成。听说重庆将在2015年举行此画的国内首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若能如期举行,实乃中华文化之盛事。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