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 在中国这个曾经文盲比例相当大的国度,老百姓对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却并不陌生。这要归功于流行于民间的大鼓、评书、戏曲对于历史故事的传播。甚至,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正史史书对于历史的大众传播作用,已经退居次席了。 山东卫视每天播出《精忠岳飞》前后,总要请刘兰芳母子出来说一段。我想,这是向这位在30多年以前把岳飞引荐给我们的老艺术家致敬。想当年,工作不需要经常加班,家家户户都可以在下午6:30准备好晚饭,一家人围坐一起,听兰芳老师说:书接上回……于是全家开始吃饭。岳飞,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千家万户。 如今,岳飞回来了!电视连续剧《精忠岳飞》每晚在新闻联播后播出。实际上,无论编导们是否承认,他们会希望电视剧在对评书的挑战中占得优势。观众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将电视剧与评书进行比较。 从传播学上来讲,广播和电视,都是电子时代的大众媒介,这样理解,评书并没有比电视剧显得落后太多。而且,岳飞的故事,感官刺激戏比较少,多数是情节的叙述、场面的铺排,而这种戏,评书艺术家语言的表达,调动听众的联想,形成意象,已经足够了。而且,这种在听众的主动“参与”下产生的意象共鸣,似乎更有价值,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这样想,可以判断:语言艺术的评书并没有输给声像为重的电视剧。 但是,后来者总有机会。 首先说当年的评书,之后重播极少,当年的年龄最小的“有效听众”,如今也应该已经40岁以上,年轻人对岳飞,只闻其名,“见个面”的愿望应该是有的,是强烈的。 基于此,如果想对电视剧《精忠岳飞》作一点评论,把视线锁定在听过评书又看了电视剧的人们,以他们的反应来判断电视剧是否成功,思路应该是正确的。 电视剧中,编导们在努力寻找评书里给不了的东西,更希望有机会弥补前行者的不足。《精忠岳飞》名角不少,演员的俊美,是评书没有的。黄晓明、林心如、罗嘉良、还有“华夫人”,我想,尽可能把能请的明星多召些来,是电视剧成功的一种重要保障吧。 岳飞的故事,不能戏说,编导们甚至不乏“还原历史真相”的冲动。与评书比拼“历史感”也难,因为演义了的那些情节,太深入人心了,无论如何编如何导,总跑不出那个圈。枪桃小梁王,岳母刺字,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哪一个能少得了?将来还会有挑滑车、八大锤、王佐断臂、柜中缘……一直到“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经典桥段,无以替代。 可是,如果完全按评书的思路去演绎这个故事,注定是干不过先入为主的评书的。 就已经播出的这些剧集,我们可以看到,编导们在努力地挣扎,想搞出一些新意、深意来。比如岳飞和林心如kiss一下下,把紫薇格格的玉足拿出来洗洗;还有,岳母刺字时,老太太有一番关于“忠”和“国”的高论;还有韦娘娘在鉴赏“清明上河图”时的时事评论…… 不过,这都是小手段,靠这些,很难在根本上为电视剧赢得优势。 编导们还是有办法:秦桧的出场,比评书早了很多!这样,整个剧情就比较早地进入了忠奸斗争戏的模式。 岳飞的故事,其实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与金兀术的斗争,一是与秦桧的斗争。把核心矛盾早一点摆出来,是正确的戏剧思路。可是,秦桧和岳飞面对面地斗争起来,难!因为一个征战在外,一个祸乱庙堂,他们见不着面呀!这也就是为什么评书里秦桧出场比较晚的真正原因,虽然评书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好手段,但也只能等着岳飞在战场上打出名堂,等秦桧在朝廷混到高位,才可能出现“十二道金牌”、“莫须有”和“风波亭”。 到目前为止,很难讲《精忠岳飞》是否成功,69集呢,慢慢看,再评论吧。
(本文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