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10月中旬,本报刊发了7名校园餐厅保洁员吃大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一个月后,记者再探访烟台大学时了解到,学校餐厅里“光盘”多了、剩饭少了,学校在各个餐厅配备了文明监督员,还在所有窗口推广半份菜。(本报今日A08-A09版) 可以说,7名保洁员“吃剩饭”的行动感动了校园里的孩子们,也引发了所在学校的重视,整个校园形成一股从我做起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几个普通的保洁员,面对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 从此前的报道来看,这座餐厅里的浪费现象可以说比较严重,在很多人眼里恐怕已经司空见惯了,如果不是7名保洁员“吃剩饭”的行动,很可能到现在也不会发生多少改变。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美德的传递同样如此。正是7名保洁员用“吃剩饭”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学生,这才有了此后的一系列改变。通过媒体的报道,他们的故事也引发了社会上的热议,有更多的人开始反思,并把节俭当做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 带来这些改变的7名校园餐厅保洁员,有的是退休的小学教师,有的仅有小学文化,他们都是社会中最平凡的人。可贵的是,对于餐厅里的浪费,他们并没有装作看不见,而是试着用自己的行动做些改变,还想到了用“吃剩饭”的实际行动,最终唤起大学生对节俭的重视。看来,要想成为美德的弘扬者和传递者,并不是很艰难的事情,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真的有心去改变,并把想法变成实际行动。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面对社会上一些违反公德和规则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同事、朋友,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覆盖面更广的正能量。遗憾的是,有不少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心想我一人也改变不了社会,便心安理得地随波逐流甚至我行我素了,之前引发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殊不知,对公德的漠视,对规则的破坏,最终会反噬到每一个人。 从7名校园餐厅保洁员身上,人们也应当学到点什么。面对一些司空见惯却又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时,不妨主动做些改变,把自己的实际行动当成倡导良好风气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