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鹏 给钱就能通过卡口,不给钱就可能会被开罚单。外地大货车司机陈师傅遭遇的这种匪夷所思的经历,就发生在公开的执法检查行动中,而实施这一行为的,是开着警车、身穿警服的交警。(本报今日A05版) 必须承认,许多大货车本身就存在超载、非法改装等行为,设卡交警的“网开一面”,无异于纵容马路上的违法行为,对公共安全造成潜在的危害。更恶劣的是,穿着警服、开着警车,做出公务执法的样子收“黑钱”,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部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理应依法依规受到严惩,也给其他执法人员带来警示。 众所周知,公权力的实施要通过具体的执法人员,借公权谋私利的违法违规行为,即便只是个人在“狐假虎威”,也会连带着损害当地政府的形象。过往的司机或许不会记得具体是哪位执法者向自己伸手,却会深深记住他们身上所穿的警服和闪着灯光的警车。当这些公权力的象征公然且长期成为执法者个人敛财的工具时,政府的公信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从记者的反馈来看,该路段有交警设卡收“黑钱”的情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正如爆料人在接受采访时所提出的疑问,是谁给了这些执法者这么大的胆量?检查过路货车的执法行为是否经过当地主管部门的批准,执法时又有怎样的监督机制?如果执法流程以及监督机制上的漏洞堵不住,很可能还会有人借助公权力铤而走险,这也应当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并做出行之有效的改变。 除了在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之外,来自外在的监督力量同样值得重视。单从交警设卡收“黑钱”这件事来说,人们或许更应该称赞那位提供线索的司机师傅,他的勇敢揭露使个别交警的劣行得以曝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公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群众的监督,更值得思考的是,怎样给这些监督留足空间。只有建立渠道畅通、反馈迅速的民意反映渠道,才能有效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并遏止个别执法者的滥权行为。(作者为本报要闻中心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