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家坦承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很少:
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8日,谈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互联网人士周鸿祎(左)眉飞色舞,传统行业的史立荣(中)不禁皱眉,投资人士沈南鹏(右)则相对镇定静观其变。     本报特派记者 孟敏 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这些两会热词在博鳌论坛延续了热度。“创业创新”热潮下,似乎热钱涌动,你只需要踮起脚蹦一蹦就能够到创业梦想的边。
  博鳌论坛上,创业家们却给准“创客”们泼了冷水。创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适合创业。
  本报特派记者 廖雯颖 孟敏 发自博鳌      
失败率高 创业家要不怕失败
  创业的失败率有多高?台湾王品集团联合创始人陈正辉说,王品13个品牌都发展得很成功,“但是大家不知道我们失败的品牌更多。”餐饮业门槛不是很高,创业却不容易成功,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很少。
  以色列科技创业之父Yossi Vardi说,自己从1996年开始,给85个公司投资,退出了24个,关停了25个,35个公司放到投资组合中,“我投资的35%的公司都失败了。”
  Yossi Vardi同时提到,失败的创业家中有一些人会再次尝试,有些人则放弃,也有人再次失败。“最终成功的创业家通常是失败过很多次的人。”YouTube联合创始人、Mixbit首席执行官Chad Hurley如此总结。
  这些历经创业艰辛的创业家赞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创客”需要天赋,不怕失败,热衷创新,坚韧不拔,善于抓住机会,还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当然,后天培养也很重要。
互联网思维能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
  随着“互联网+”刷屏,在29日的跨界对话:互联网思维与商业的本质分论坛,不少互联网大咖和资本大佬针锋相对。
  京东CEO刘强东在互联网行业从业11年,他说,从没觉得互联网是特殊的思维。互联网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没有超越传统企业的思维,没有脱离商业的本质。“互联网给整个社会造成根本的改变,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 
  而在潘石屹眼里,“互联网跟商业本质是不一致的。”他卖萌说,最近接触了100多家互联网企业,听不懂他们讲的。做房产强调建设,互联网企业则说破坏式创新,理念上格格不入。
  前招行行长马蔚华觉得互联网思维的免费观念不稀奇,如何留住客户,如何保证不少挣钱,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技术出身的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认为,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一种感知的能力。对于用户的快速感知,对场景快速的感知然后做出应对。互联网最终要回归线下的高质量服务,借助大数据提高感知能力,互联网可以更敏锐地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
传统产业和智能融合是趋势
  作为一个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典型案例,海尔集团的转型引起了大咖的热议。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这个变化还是让人欣喜,首先一个公司要进行颠覆式创新,它的内部组织架构必须是对的。“有很多别的充分条件来定海尔的创新能不能成功,大象起舞的现象是有的。”
  周鸿祎则放大话说,基因是不可改变的,原来的成功注定了你的基因,传统企业转型,要么在外面投资一个公司,投资的公司基因完全不一样,要么把业务拆分出去,变成一个独立实体,减少干扰。
  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则认为,“过去互联网是上天,大家都到云端共享。未来的互联网应该是入地,互联网要和所有实体产业结合。”未来的颠覆应该是互联网和实体结合以后产生的。他大胆预测,今天汽车、舰船、飞机的价值机械部分占80%以上,智能部分占10%-20%,用不了10年,两者的价值会倒过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融合是趋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