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本对山东文物的破坏与掠夺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山东文明历史悠长,距今7500年至3500年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齐文化和鲁文化构成的齐鲁文化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核心。
  物华天宝的齐鲁大地,从史前到近代的文物星罗棋布,但是这份山东与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却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本破坏与掠夺。
  首先,大量文物古迹在日军炮火中惨遭破坏或毁灭。例如日军进攻德州时,炮火击中建于唐初的广觉寺,寺内贞观年间建立的古塔中弹,矗立1300余年的宝塔倒塌。又如1938年5月日军血洗牟平,县城重要文化古迹文庙文昌阁、魁星楼全部烧成废墟。
  其次,日本“专家”盗掘历史遗址。抗战时期大批日本考古专家在“学术研究”旗号下,盗掘中国古墓古城等遗址,山东是其“发掘”的重点之一。例如1941年关野雄等人盗掘临淄齐国故城和滕国、薛国故城遗址。又如194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的原田淑人等人组成的“考古队”,对曲阜城东周公庙东侧高地的鲁国灵光殿遗址“考古发掘”,持续一年之久,1943年方才停止。
  最后,日本军政各界人员盗取文物。抗战时期日本军政人员或者直接掠夺字画、青铜器、瓷器等文物,或者收取汉奸“致送”的文物“礼物”,致使一些珍贵文物流落日本。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为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所珍视。抗战时期在山东文物面临日军掠夺的危险下,国人乃至外国友人极力保护文物免遭损失,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1937年抗战爆发后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尽管重病缠身、长子次子相继离世,但他却含辛茹苦,历尽艰辛,将馆藏善本图书和文物运往四川后方妥善保存。
  1942年,齐鲁大学加拿大籍教师明义士将其收藏的大量甲骨分成数份,或藏于学校金库,或埋于校园,这批文物得以免遭日军劫掠。同年,原田淑人等人在鲁国故城灵光殿遗址发掘出非常稀见的西汉早期刻石北陛石——灵光殿北侧石台阶,准备将其运回日本,结果终因国内众多爱国人士和文化名流的努力,而将北陛石给截留下来。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派往东北的山东胶东行政公署干部高兢生等人及时发现并制止了准备运往日本的1219片甲骨,这批抗战时期不知去向的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所藏甲骨免遭落入日本人之手……。
  日本全面侵华过去了70多年,我们回顾抗战时期山东文物的际遇,目的一在避免历史重演,二在警示世人有责任保管好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