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国学不应从《弟子规》开始
  在某些民间所谓“国学实修派”的眼里,国学就是《弟子规》,《弟子规》就是国学,只要修习了《弟子规》,那就一句顶一万句,足以傲视一切文史哲的教授、博导而有余。孔子曾教训子夏“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是因为子夏轻视政事文学,以为只要选老婆时重德不重貌、侍奉父母竭尽其力、事君能做到尽忠、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那就是优良学生。在孔子看来,这些修身的事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庶民之儒,没有学问,永世也成不了贵族之儒。“小人”从来只会模仿、学习“君子”,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今,对尚没有辨别能力的儿童施以《弟子规》之教,这事实上是让儿童去接受一套完全未经因革损益的规程条例,如何可行呢?天下又有哪一种规程条例是不需要适应时代的呢?而成年人学《弟子规》,就算他们懂得对《弟子规》因革损益,最多也不过是学成“小人儒”而已。没有形而上的精神的著作,永远离经典十万八千里,不经学问,不经研修,永远也做不了“君子儒”。孔子早就指明了教育的次第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教培育温柔敦厚的性情,以礼乐裁节人生,使人生完满,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诗古文辞是通向国学的唯一途径,舍此他求,终不过是野狐禅而已。 
          ——徐晋如(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弟子规》并非无瑕,却是君子之始
  《弟子规》并非无瑕,但基本说来,是一本好书。有人说它毁人不倦,我说它是君子之始。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养成一种君子人格,它要求从小培养。《弟子规》给尚未发蒙的孩童提出一些待人接物的规范,这是君子养成之基。至少我们今天有它比没它要好。即使就饱受诟病的孝悌而言,重在践履精神,并非要把它当作教条,每一条都刻板去做。像“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百步余无需照搬,但我当年在农村插队时,凡是年轻人骑车遇见长者都是下车打招呼,这岂不是很好?“言不讳,色不媚”,这是不是独立?一个人在贫富之间应该“勿谄富,勿骄贫”,这是教人为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难道是封建糟粕?  
       ——邵建(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