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修慝和辨惑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钱宁
  一天,孔子和弟子樊迟在舞雩台下散步,一起讨论修身,提出了三个要求:崇德、修慝和辨惑。
  【论语】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21)
  【译文】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呢?怎样消除恶念呢?怎样辨识迷惑呢?”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再问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恶念,而不要攻击他人的缺点,不就消除恶念了吗?一时激愤,就忘记自身安危并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崇德,即提高品德,与“改过”相对应,是从正面讲如何修身。孔子将“崇德”解释为“先事后得”——先做事情,再问收获——自有深意。我们知道,修身是为求仁,也就是达到“忠”和“恕”。崇德,其实就是“忠”:尽心尽职。“修慝”呢?即消除对他人的恶念,也就是“恕”。至于“辨惑”,即辨识迷惑,不受诱惑,不感情用事,实际上,讲的是“智”。
  后来,孔子和年轻弟子子张也讨论过“崇德”和“辨惑”:
  【论语】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10)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和辨识迷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唯义是从,这就是提高品德的努力方向。对一个人,爱起来,就愿他永久活着;恨起来,就盼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啊!”
  这里,孔子明确指出:崇德就是忠,就是信,就是义——也就是修身的目标和方向。至于“辨惑”呢?就是一旦认定了目标和方向,就能不受各种诱惑、疑虑和感情的影响,坚持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