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医生与医院的“人身依附”
2015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志浩

  8日,我省发布《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省内医疗行业“多点执业”问题的关注。
  笔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在“多点执业”还被称为“走穴”的当下,医生和医院之间博弈,受伤害最大的却是患者。在现行人事制度出现重大改变前,关于“多点执业”的任何政策最终都可能变成“空中楼阁”:远看很美好,想上却无门。而如何将这座“空楼”,变成实实在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考验的是相关部门的决心。
  众所周知,目前医院的医生们都被牢牢锁定在医院,从形式上来看,他们只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单位的掌控之中,任何被认为是不利于医院发展的事情,都会被后者掐死在萌芽中。一边是徒有一身本领的医科专家、带头人,一边是嗷嗷待医,急需诊疗的病患。横亘在他们中间的这道体制之门,不知道碾碎了多少家庭的希望。
  如一位专家所言,“多点执业”在全国推行多年,各地基本只是围绕一些边边角角做小修小补,没有一个地方敢于或能够触碰医院人事制度这条底线,这也正是该项政策叫好不叫座的症结所在。
  多年来大医院已经名声在外的壮年医师会以各种名义到各地“走穴”,蓬勃兴起的微信、微博,以及APP客户端,又给年轻医师们提供了各种执业的平台——凡此种种,无不是在挖医院原有的看似僵硬的人事体制的墙脚,这些小动作尽管逃不出医院掌门人的眼睛,但他们对此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无人拦得住。
  只是,相关部门却不能以“体制”的借口,坐实种种不合理的制度的存在,多点执业已是医改大势所趋,与其小修小补,不如顺势而为。让那些眼巴巴等待专家的患者们,少等几年吧。(作者为本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